iPhone Air在华发售延期,获批后将推动手机无卡化?业内人士:此机型略“鸡肋”,预计影响不大
更新时间:2025-09-14 12:46:16 浏览次数:

  苹果一款仅支持eSIM卡的新机型掀起无卡化波澜。国内三大运营商纷纷表示已具备相关功能,正在等待有关部门通知。

  不过,尽管技术早已成熟,但在国内市场,eSIM手机业务的推进仍较为谨慎。这背后,一方面是监管层对风险的考量,另一方面也与国内运营商的利益博弈有关。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苹果推出仅支持eSIM卡的机型iPhone Air,确实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望推进国内eSIM手机业务发展。但该机型“阉割”了部分功能,与同系列其余产品相比性价比不高,号召力有待观望。从未来发展角度看,国内厂商是否会跟进,将是eSIM卡能否发展的关键。“一旦量能跑通,eSIM卡很可能会集中出现在中低端机型上。”

  
 

  至于运营商方面,业内人士认为,用户选择运营商的根本因素还是信号强度、套餐性价比等,eSIM卡预计影响不大。而
 

  
 

  eSIM卡会让运营商陷入混战? 业内:其实影响不大

  回头看国内eSIM卡的发展历程,多年前,包括三大运营商在内的国内企业也一度积极跟进eSIM卡技术。

  2023年7月,高通、中国联通、GSMA联合发布“5G+eSIM计算终端产业合作计划”,华为、荣耀、OPPO、vivo、广和通、浪潮通信、新华三等均在首批加入的名单中。但随后不久,三大运营商集体暂停受理eSIM卡手表一号双终端业务及独立eSIM卡的办理申请,eSIM卡在国内的发展随之陷入停滞。

  对于eSIM卡被叫停的原因,民生证券在今年8月发布的研报中总结了两点:首先,eSIM卡降低了用户对运营商的黏性,从而影响到运营商的主导权。对运营商来说,用户更容易流失,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导致运营商推动eSIM卡动力不足。

  其次,民生证券认为,eSIM卡推出早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OTA漏洞,通过虚假身份信息批量注册eSIM号码,用于电信诈骗和垃圾短信群发等。在此背景下,相较于海外,国内目前eSIM卡渗透率较低,且尚未形成较好的产业生态,政策及规范制定也有待完善。

  此外,苹果若开了国内eSIM卡的“头”后,还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此举会让“携号转网”变得更为便利,从而加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甚至重塑国内运营商的格局。

  对此,付亮持有不同意见。他指出,目前国内的通信服务体系已经很完善,实体SIM卡即便出现破损或丢失也不会影响用户使用。且影响用户选择运营商的主要因素还是信号强度、套餐的性价比等。“未来即使用了eSIM卡,也没有太多的促进。即使新开个号,拿到eSIM卡的机器,可能也要跟运营商签上两三年的合约。”

  付亮提到的“合约”确实是运营商巩固用户黏性的常见操作。至于“携号转网”,付亮表示,以国外eSIM卡的使用模式为例,确实会提高用户更换运营商的便利性,但并非携号转网。“携号转网的要求是必须这个运营商放行,另外一家运营商再让你进去,eSIM卡任何问题都没有解决。而且eSIM卡的电话号码能不能转还是一个问题。最终可能行,但什么时候能行,这不知道。”付亮称。

  至于安全性,付亮认为,国内要上eSIM卡,还要符合目前针对实体SIM卡的如实名制等规范要求。“要尽量保证安全,而且最开始的时候这种保护要比较慎重。”付亮称。

  至于未来发展空间,在付亮看来,eSIM卡技术在解决手机轻薄化问题上具有潜力,未来搭载的机型很大概率会集中在中低端,做“走量”的机型。“eSIM卡不是为了解决高端的问题,是为了解决使用的问题。现在中低端手机,要么就只做轻薄这个特性,舍弃掉一些功能,还是能有市场的。”付亮称。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