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这些市场关注的热点话题,
绝对收益策略筑基 打造理财差异化发展路径
另外两只管理时间比较长的是2023年成立的宁赢平衡增利3号、5号,权益仓位为20%~45%,定位于偏债型混合类理财产品,这两只产品最新净值分别为1.2072、1.1933,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分别为8.25%、8.99%。。
我们非常重视权益业务的发展,在这一领域持续加码投入。宁银理财当前与权益相关的投资部门有两个,分别是权益投研部和多资产投资部。其中,我负责的权益投研部聚焦于股票直投方向,我们有3位投资经理、16位股票研究员;多资产投资部则将公募基金、商品、衍生品等纳入投研范围,重视多种类型资产的搭配和投资机会把握。放眼整个理财行业,我们权益相关的投研人员数量也是居于前列的。
差异化路径的核心在于客群,相较于公募基金产品更追求锐度、标签更鲜明而言,我们更强调以绝对收益策略打造中风险产品,以适配理财客群的风险偏好,力争帮助客户实现财富稳健增值。
经过4年多的投资实践,我们代表性产品实现了熊市扛跌、牛市能涨,开始受到行内行外客户的关注,产品申购有明显增加,规模实现扩张。例如,我们发行的宁赢平衡增利系列产品,成立满一年的产品成立以来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7.2%,最高10.8%,最低4.7%。该系列产品年初时的规模还不到5亿元,而最新规模已经突破了40亿,这样的增速在同业中都很是少见。
具体来说,我们通过覆盖各个行业的研究框架,深入分析各类产业,识别哪些产业的回报率在提升、哪些领域存在发展瓶颈等。我们会重点关注产业瓶颈突破和回报率上行的方向,并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个股的深度研究与定价。这两个步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这套方法是我们投研的基础,具体到产品实践层面,由于理财产品相较于公募基金总体上更偏向均衡型,这意味着理财公司在股票投研方面更注重中风险属性。即便投资于同样的主题,如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我们的持仓也会比公募基金更加分散。而均衡与分散,正是我们实现绝对收益策略的重要方式。
股债混合产品破局 从资产端看长钱投资逻辑
因此,无论是从资管行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还是从收益增厚的角度来看,发展权益业务对于理财公司而言都不是选择题,而是必做题。
至于当前理财权益投资占比低的现状,其实也是依赖于客户的选择,因此提升投研专业化、增加优质产品供给才是扭转这一现状的核心动力。从我们的观察来看,无论是公募基金发行的股票投资产品,还是私募基金、券商资管、保险资管,以及我们银行理财,优秀的产品都能吸引到客户,都有机会发展壮大。
以市场普遍认可的“长钱”投资机构为例,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社保基金等,穿透后的资产投向都是以股债混合形式为主。由于股、债的收益、波动性特征不同,我们观察到这类资产投向中比较常见的是权益类资产占比0~40%,其余主要为固定收益类资产,另有少量其他资产,如不动产、商品、黄金等。
看清“长钱”机构是如何投资之后,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理财行业要成为客户的“长情选择”,产品成为“长钱”,那么做好资产配置、发展股债混合类产品会是一个重要突破口。
从我们的实践来看,以定位于偏债型混合类产品——宁赢平衡增利系列产品为例,多数客户在持有产品时间达到最短持有期限后,仍然选择继续持有。其实换一个角度,从客户的视角来看,如果一个产品的资产相对单一,更接近工具属性,那在经济变迁和市场波动中实现稳健增值的难度会较大,也就更需要主动介入进行申购赎回选择。
当前政策端在鼓励银行理财成为长钱,共同推动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和居民财富稳健增值,我们认为,股债混合类产品是非常重要的突破方向。去年以来,我们看到一系列政策加快出台,包括理财资金参与上市公司定增、以机构投资者身份参与首发证券询价申购等,为理财行业带来了诸多政策红利。
政策红利加速释放 产业升级催生结构性机会
以定向增发为例,研究团队持续跟进当前市场上的潜在项目,经过分析后认为有合适的项目会发起流程,在新股申购方面,我们非常幸运地迎来了一波政策红利,目前我们入围产品数量在理财公司中位居首位。
我们可以看到,银行理财参与网下打新需满足两方面要求:其一,需建立完整的权益投研体系。作为机构投资者,网下打新需参与询价环节,而这正是对投资能力是否与市场接轨的重要检验。其二,目前仅有混合类与权益类产品可参与网下打新,且需要达到相应的规模门槛,这就需要管理人具备较丰富的混合类与权益类产品运作经验。我们之所以打新参与数量领先,正是由于较早地布局了混合类产品,凭借历史业绩积累吸引客户申购,使产品规模顺利达到要求。
目前来看,新股市场整体回报较为可观,对产品收益起到了增厚作用。因此我们相信,打新业务将进一步提升混合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未来,我们也将推动更多产品加入打新行列,并将此项业务纳入常态化运作。
此外,在新“国九条”等政策推动下,全社会更加重视权益资产的回报性。例如,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力度、合法合规地推进市值管理、加强投资者沟通,部分国企将市值管理纳入考核体系等,这些举措都在共同推动权益资产回报属性增强。
因此,无论是从产业层面涌现的机遇,还是资本市场提高回报率所做出的努力,都使我们对股票市场中长期的走势持有相对乐观的态度。
尽管短期市场波动难以简单预测,但我们相信股票市场始终存在结构性机会,因此无需过度关注指数具体点位的预测,例如3700点是否会涨至4000点乃至更高,而应淡化这一思维,聚焦于内在的结构性行情。我们的策略是坚持以绝对收益为导向,进行均衡配置,以产业回报率和个股定价为出发点,努力挖掘结构性的投资机会。
以我管理的产品为例,我们采取相对均衡的配置思路。尽管整体布局均衡,但仍会在重要产业领域进行相应投资。在具体的投资方向上,我比较关注产业升级领域。例如,自去年起,我们便开始布局多家创新药企业,今年上半年这些投资为我们产品的收益作出了重要贡献。
控制相对回撤维稳 降低产品净值超预期波动
基于这一理念,在我管理的产品中,权益仓位保持相对稳定,行业配置也尽量趋于均衡。最终目标是让持有人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净值波动的原因,从而建立合理预期。
当前控制绝对回撤的主流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调整仓位,二是运用衍生品或其他对冲工具。就我个人理解而言,无论是调整仓位,还是使用股指期货等衍生品,都如同一把双刃剑,需要谨慎使用,毕竟金融市场波动复杂,要持续做出高胜率的决策并非易事。
相比之下,通过相对均衡的行业配置,深入挖掘产业和个股投资机会,则更有可能实现“研究胜率”的兑现,从而使产品的收益风险特征更趋稳定,与历史表现和客户预期尽量保持一致。
为帮助客户更好地理解产品、认识风险,我们面向渠道和客户开展了多种培训与投教活动,力求充分揭示产品的风险与收益特征,落实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具体而言,面向客户,我们每周提供市场解读,并及时对重大事件发布分析,说明事件背景、产品影响及我们的应对策略。在渠道支持方面,则通过定期培训、高频、提供清晰全面的产品材料等方式,助力渠道人员更专业地为客户遴选合适的产品。
此外,我们经常与渠道联合举办投资策略会,面向客户介绍产品逻辑、解读市场行情,并通过互动答疑增强信任。随着理财市场转型不断深化,产品净值随行就市波动已成为常态。因此,强化渠道支持与持续做好投资者陪伴,是我们帮助大家更好应对市场波动的重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