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上午,梁瑞珍在小区内新加装的凉亭内边带孙子,边与几位老邻居聊天。她所在的西工区行署路13号院,前不久刚完成老旧小区改造。
16日上午,梁瑞珍在小区内新加装的凉亭内边带孙子,边与几位老邻居聊天。她所在的西工区行署路13号院,前不久刚完成老旧小区改造。
从行署路步入小区大门,新栽植的绿植和灌木,新铺设的柏油路面、健康步道,新改造的生态停车场,新加装的凉亭、座椅、充电桩等设施一应俱全,令整个小区焕然一新、秩序井然。
不过,谈及这个老旧小区的最大变化,当属打通围墙阻隔,实现与周边小区互联互通。
今年初,按照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老旧小区组团连片改造的部署要求,行署路13号院纳入西工区行署路片区统一实施改造提升。
西工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行署路片区东起王城大道快速路、西至涧河桥、北起凯旋路、南至九都路,包含25个老旧小区以及行署路上的农贸市场,涉及109栋住宅楼、近4500户群众。截至目前,西工区已完成18个小区改造,惠及群众11457人,剩余7个小区都将在2022年完成改造。
在今年的老旧小区改造中,行署路13号院和招标办家属院、兰亭秀、税务局家属院、六建家属院等11个小区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并且拆除原先的围墙,有效利用边角空地完善服务设施,实现资源、空间共建共享,形成各院连通新格局。“原先围墙比较高,一些1楼住户采光受影响,现在亮堂了许多,院里活动空间也多了不少。”梁瑞珍说,大伙都觉得这样改挺好,小区空间利用更充分,而且环境更舒适、宽敞。
按照西工区的改造计划,还将在这几个小区临近涧河的位置建设一个新大门,同步配置养老等社区服务用房,统一引入物业公司管理,为群众提供更大的便利和业余活动空间,从更深层次上便民惠民。
“原先分散的老旧小区连片改造后,为引入专业化物业管理奠定了基础。”西工区物业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行署路13号院及周边的一些小区由于面积都不大,有的小区甚至仅有2栋住宅楼,平时管理难度较大、管理成本也较高,往往对物业公司没有吸引力。这次通过拆掉围墙、打通阻隔,让“小院子”变身“大社区”,实现了环境大变化、资源可共享,目前正在接洽有关物业公司,尽快对这些小区实行统一物业管理。
在这方面,一路之隔的行署路2、4、8号小区已经率先 出了路子。行署路2、4、8号三个老旧小区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共有38个单位的2500余户约近7000名群众在此居住。去年以来,这3个老旧小区按照组团连片改造的思路,实施道路提升、加装电梯、停车位、充电桩、雨污管网等改造。在此基础上,3个小区统一组团引进国润公司的国祥物业,完成智慧安防系统搭建,实现监控设备、车辆行人识别系统、物业管理全覆盖。
同时,西工区还采取“资源兑换”模式,由街道办事处将片区内背街小巷的道路清扫、绿化管养、小游园、公厕清洁等资源,在同等价格下打包交给承担老旧小区物业服务的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助推物业公司达到收支平衡。
按照计划,行署路13号院等老旧小区也将按照这样的思路引入物业,并与现有的西工党建云平台、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等系统有机融合,打造“资源兑换、组团引入”的老旧小区物业服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