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债提速!多地加快退出债务高风险名单,专家解析对财政收支有何影响
更新时间:2025-08-05 02:55:58 浏览次数:

  2024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总额达12万亿元的一揽子化债方案以来,地方债务化解工作持续推进,化解成果逐步显现。

  7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在中提出,“要巩固退出地方债务重点省份成果”,这表明内蒙古已成功退出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

  除内蒙古外,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宁夏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宁夏财政厅厅长孙志表示,对照国家标准,宁夏已符合退出债务高风险省份条件,前期已向国务院提出申请。今年5月,吉林省召开的财政金融重点工作专题会议上提出,加快退出债务高风险省份行列。

  退出高风险名单后地方投融资限制将减轻

  今年初,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王莉霞在作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时披露,2024 年内蒙古拿出120.6亿元支持基层化债,兜牢基层 “三保” 底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压降 66.5%,8个旗县实现隐性债务清零,1个盟市本级和10个旗县有望退出高风险等级,有望实现全区债务风险降级。

  “我国地方债务高风险地区退出需满足一定核心条件,官方对此有明确的硬标准。”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地方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研究中心主任刘蓉接受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接受从财政层面看,退出前,为防控债务风险,地方财政需持续高强度投入化债,资金腾挪受限。退出后,债务管理进入常态化、可持续轨道,财政资金可更聚焦民生保障、产业培育等发展性支出,缓解财政收支“紧平衡”压力。

  从融资环境改善看,此前因高风险标签,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平台公司融资等面临额外监管约束。退出后,地方政府信用“脱敏”,发债更顺畅,平台公司融资成本有望降低。

  “从基建投资看,项目推进加速。退出前,受债务风险约束,部分基建项目如城市轨道交通、大型市政工程因资金、审批限制延缓。退出后,融资渠道拓宽、审批更灵活,储备基建项目可加速落地,补短板 、强枢纽类项目推进更顺畅,助力完善城市基建体系,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刘蓉表示,像内蒙古退出后,投融资行政限制减轻,项目审批、合规流程更高效,基建、产业项目落地周期缩短,能更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拉动经济增长 。

  温来成表示,在政府投资领域,此前被纳入12个高风险名单的地区,一般情况下不得新增政府投资项目,即便有确实需要的项目,审批流程也大幅收紧,原本由省政府即可批准的项目,需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乃至国务院审批,难度显著增加。而退出高风险名单后,审批难度将大幅降低。

  从民间投资来看,地方是否处于债务高风险名单,直接影响民间资本的投资信心。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在投资时,会重点关注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若地方在高风险名单中,民间资本可能因担忧当地营商环境而选择放弃投资。退出高风险名单后,地方财政状况的改善信号将有效减少民间投资顾虑,提升其入驻意愿,进而带动民间投资增长。

  增强地方自身财政收入能力是化解债务的根本

  “去年11月相关化债支持政策落地后,从全国地方债务治理来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方化债取得了成效,不过后续也需要持续做好相关工作。”刘蓉表示,大规模化债资金的注入,直接缓解了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的偿债压力,同时也改善了融资环境。

  刘蓉强调,化债政策落地增强了市场对地方信用的信心。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利率下降,发行规模更稳定,保障了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地方融资平台在金融市场的融资难度有所降低,金融机构对其放贷、承销债券的意愿有所提升,有利于平台公司正常经营和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建设。

  温来成表示,12万亿元一揽子化债方案中包含6万亿元债务置换,2025年的2万亿元置换债券已大部分发放,有效缓解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到期债务本息支付压力。

  展望未来,地方债务化解仍需久久为功。

  刘蓉表示,退出债务高风险省份名单后,一方面,中央的化债支持政策可能弱化;另一方面,特殊的金融资源倾斜可能减少。

  温来成则认为,退出后减少的仅是针对 12 个高风险地区的特定特殊政策,而一揽子化债方案等核心支持措施仍将持续实施,对综合债务率不高的地区影响有限。能成功退出的地区综合债务率已降至警戒线以下,债务风险本身较低,化债工作仍会持续推进。后续来看,需推进化债资金发放,另外要加快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出清,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金融风险隐患。

  刘蓉表示,一方面,应当持续推进债务结构优化。尽管部分债务实现了置换,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债务结构。继续降低短期债务占比,避免未来出现偿债高峰;同时,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确保债务规模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匹配,防止债务规模再次快速扩张 。

  另一方面,要强化地方财源建设,增强地方自身的财政收入能力是化解债务的根本。

  此外,要加强债务监管。严格落实地方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对违规举债行为严肃问责,杜绝新增隐性债务。

  最后,还需要深化融资平台转型。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资产重组等方式,提升平台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使其能够依靠自身经营收入偿还债务,减少对政府财政的依赖 。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