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农业银行披露,于8月1日在银行间市场完成2025年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实际发行总额500亿元。其中,3+1年期300亿元,利率1.85%;5+1年期50亿元,利率1.93%;10+1年期150亿元,利率2.15%。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在接受此次发行吸引各类投资者踊跃参与,全场认购达到基础发行规模的4倍。
6月26日,农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300亿元TLAC债,也为三期限组合发行。其中,3+1年期150亿元,发行利率1.83%;5+1年期30亿元,发行利率1.87%;10+1年期120亿元,发行利率2.06%。
在农业银行6月发行TLAC债过程中,除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保险公司等传统投资者外,还吸引了大量证券、基金、信托、外资行等市场化机构参与。
近期,除农业银行外,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也先后完成发行TLAC债。
曾刚在接受TLAC非资本债券的受偿顺序,劣后于受保存款,优先于各级别合格资本工具。
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的要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8%。
对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TLAC债为何有助于资本结构优化的问题,曾刚表示,一是补充资本,TLAC债券虽非监管资本,但可计入TLAC分母,有助于优化资本结构;二是降低融资成本,相比普通债券,TLAC债券通常享受一定的监管认可,有利于降低整体融资成本;三是多元化融资渠道,为银行提供新的融资工具,减少对传统存款和债券的依赖,防范系统性风险;四是减少“大而不能倒”风险,通过增强损失吸收能力,降低银行倒闭对金融系统的冲击;五是提升市场信心,展现银行主动满足国际监管标准的态度,增强投资者和市场信心。
按照要求,TLAC债应当含有减记或转股条款,当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二级资本工具全部减记或者转为普通股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可以强制要求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以全部或部分方式进行减记或转为普通股。
“通过发行TLAC债券,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实质上构建了一道额外的风险缓冲垫。”曾刚解释称,在极端情况下,这些债券可以通过减记或转股的方式吸收损失,避免银行破产对金融系统造成系统性冲击。这种机制设计不仅保护了存款人和优先债权人的利益,也为银行在危机中的自救提供了新的工具,从根本上提升了银行的可持续经营能力。
人民银行报告显示,我国五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正稳步推进TLAC债券发行,以如期满足TLAC达标要求。2024年5月,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各发行400亿元TLAC非资本债券,2024年8月,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各发行500亿元TLAC非资本债券。
曾刚表示,各行在风险管理、资产配置和业务发展策略上存在差异,TLAC需求相应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