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于8月1日宣布,他已:美国就业数据受政治扰动)
称,美国就业数据的下修动摇了民众对本国经济的信心。“尽管官方数据没有表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但是大量美国民众认为‘美国正处在衰退中’,也不相信美国经济的乐观前景。”
美国公共服务合伙组织去年6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总体而言,美国民众对联邦政府越来越不信任。该报告甚至称,这种愈发低迷的信任度已达到“危机”水平。
王义桅指出,他表示,当前制造业和货物贸易相关的就业波动,正好可被特朗普用来反驳“加税致损”的质疑。“他的票仓集中在农业州,特朗普正试图用数据为关税辩护。”
除此之外,王义桅指出,美国当下可以被划分为三股力量:一是特朗普代表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阵营,二是传统金融资本势力,三是以马斯克为代表的新技术资本。值得注意的是,MAGA阵营内部也出现分裂,金融资本也在科技化与传统之间分化。这些结构性裂变,使得数据、就业等民生议题更易被政治化、工具化。
这种不信任感,并不仅限于普通民众。“一个统计机构的生[*]取决于信任,”曾在奥巴马政府期间担任BLS局长的埃里卡·格罗申说,“这种信任一旦失去,就很难恢复了。”
宋雪涛进一步指出,此次的数据事件,应与本周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以及去年美国大选前美联储的突击式降息联系起来看。他直言,自特朗普对美联储降息问题表达超乎寻常的关注那一刻起,这些不按照特朗普意愿行事的美国机构的“信誉冲击”就已经形成。
他认为,从更广义的角度看,无论是BLS还是美联储被质疑,其原因都在于其本职工作的偏差,乃至部分失职。他强调,经济和政治密不可分,很难创造一个不受政治后果威胁的制度,尤其是在宏观波动加大的过程中更是如此,只是这个平衡如今更难被把控。
对于数据本身对选民的影响,宋雪涛则认为可能有限。他表示,选民不需要经济数据来告诉他们美国经济究竟如何,日常的生活体感才是最直接的“温度计”。从这个角度看,美股和长端利率之所以成为特朗普关注的“关键绩效指标”,正是因为前者直接影响美国普通民众的财富,而后者则与美国房贷利率直接相关,这些才是特朗普真正想“控制”的、能够直接影响选民“体感”的方面。
然而,当官方统计数据的可信度本身成为政治斗争的焦点时,其对市场信心和政策制定的长远影响,或许才刚刚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