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VR头显,手握动作捕捉控制器,人类“带教老师”抬手、拧转,手把手示范教学,机器人跟着重复动作,在真实世界中完成拧螺丝、搬箱子、洗衣做饭、分拣零件等工作。
在合肥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数据采集预训练场上,这一幕时刻在上演。
在合肥专为机器人打造的这所“大学”里,人类经验被“翻译”成看不见的数据,源源不断注入后台,成为机器人智能成长的养分。数据采集是连接物理世界与赛博世界的桥梁。它既是机器人感知环境的五官,也是学习人类技能、适配场景的指南、优化性能的依据。
通过持续的数据采集,再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随后交由人工智能大模型学习和优化,具身智能机器人完成从跟学模仿到自主学习适应的过程,逐步成长为能灵活应对复杂现实的“智能体”。
7月15日,
合肥具身智能机器人数据采集预训练场的机器人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演讲中指出,AI的下一波浪潮将是机器人系统,它具备推理与执行能力,并且能够理解物理世界。在未来十年中,工厂将由软件和AI驱动,协调人机协作的机器人团队,生产由AI所主导的智能产品。
训练场一楼摆放十多台即将参赛的乐聚机器人 数据采集是机器人认识物理世界的第一步。政府主导开展具有公益性质的训练场,赛博生命之间的共创共建共享,让数据的火花迸发出灵感。通过增强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中的泛化能力,帮助机器人走入万千工厂。
当下,预训练场处于规划的初期阶段。孙丹丹介绍,预训练场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联合运营模式,由建设主体与机器人企业合资成立专业数据运营公司,共同开展特定场景运营。第二,独立运营模式,支持机器人本体企业在保持经营独立性的前提下参与平台运作,通过数据价值变现等市场化方式实现成本覆盖,为技术型企业提供灵活参与路径。第三,服务赋能模式中,平台开放通用训练场景、算力资源及数据采集服务,机器人企业可按需购买专业服务进行算法迭代,平台通过合理收取服务费用维持运维,形成良性循环。”
“这种多层次的运营架构,既满足了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又通过市场化机制保障了平台公共属性的实现,真正构建起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孙丹丹说。
预计到今年年底,训练场面积将扩建到5000平方米,应用场景将扩展到20个以上,并面向全国征召100个以上的机器人。未来,训练场集群将集成50个以上应用场景,并征召1000个以上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