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共查获1995张怀疑印有“港币五亿元债券”字样的虚假文书。其中75岁男子已获准保释;另两人涉嫌“使用虚假文书”罪,案件将于6月19日上午在西九龙裁判法院提堂。
事件发生后,有网友在社交媒体称,怀疑老人是遭遇诈骗,也有舆论认为,亿元“债券”明显超过正常人认为的假币,其娱乐属性大于实际意义。如果在内地持有并在银行兑换类似“货币”“债券”,会有什么法律后果?
4月28日,康德智库专家,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邢鑫在接受“如果工艺品的图形、大小、材质和真实货币、债券高度相似,生产、销售商家需要提示其用途,采取措施防止产品被用于诈骗,如在工艺品上标注警示语。”邢鑫表示,“就本案来说,商家生产、销售的债券工艺品面值、质感等均与香港真实债券存在较大差距,在销售过程中也明确提示不可流通,综合来看达不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也不至于侵害货币和债券的公共信用,因此商家未也不构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