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首日迎来出行高峰,多地景区门票售罄……今年国庆中秋“超长版假期”,文旅市场复苏趋势仍在持续。
近年来,在文旅消费热潮中,借助社交媒体和流量经济,网红城市层出不穷,一批中小城市也在流量红利中被“重新发现”。
在流量冲刷下,“泼天流量”如何改变和重塑了曾经默默无闻的中小城市?潮水退去后,这些城市是回归沉寂,还是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从“网红”到“长红”的路径与挑战是什么?
城市的故事生生不息,一切红利都源于发展的决心。近日,我们重访过去几年中成功出圈的现象级网红城市,聚焦“后网红时代”城市的生长轨迹,以期揭示流量经济赋能城市发展的真相,探寻城市韧性生长的法则。
国庆期间的麦积山景区
一碗麻辣烫,让天水在2024年春天突然站在流量中心,继淄博、哈尔滨之后,成为又一座网红城市。
不过,相比哈尔滨的省会地位、淄博的“鲁C”底蕴,走红前的天水,在公众视野中几乎是个“小透明”——偏居西北,GDP未破千亿,人口不足300万,是一座容易被“遗忘”的城市。
正因如此,那场突如其来的流量,为天水打开了久违的窗口。伏羲庙、麦积山等深藏于甘肃腹地的文化瑰宝,开始出现在各类旅游排行榜上;洋芋、辣椒、花椒等农产品,也借着这波热度走出大山。
流量的潮水来来去去,如今一年多过去,天水是否已归于沉寂?那些因麻辣烫而来的游客,是否只是昙花一现?
10月1日国庆当天,流量高潮退去,留下的是一座比以往更加从容的天水,以及一条逐渐清晰、更具韧性的文旅发展路径。
游客依然络绎不绝。“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以前来的多是周边省份,现在东部、沿海城市的游客也多了,全国各地的车牌在天水都能看见。”当地宣传系统一名工作人员表示。
当地政府也借势建立了一套长效机制:从食品安全监督、服务质量提升,到城市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升级,都被纳入常态化管理范畴。
今年国庆前,天水早早发布旅游攻略,再次开放机关单位作为临时停车场。“现在要求就是优先保障游客,我们被组织去车站接外地客人,保障的车辆也安排妥当,一旦出租车运力紧张,后备运力立即补上。”天水一位出租车经营者透露。
重绘一张在“一碗麻辣烫”的牵引下,天水不仅完成了从五线到四线城市的能级跃迁,更将自身丰厚的文化、产业家底推至全国视野。
2024年,天水接待游客59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3亿元,同比增长均超23%。更值得关注的是,麦积山大景区在全国5A景区排行榜中冲至第八、高居西北第一。
国庆期间的麦积山景区
在当地政府与从业者眼中,天水的“出圈”并非偶然。
先秦时期开始,这里便是州、郡、府等行政中心。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静矗城中,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其以“东方微笑”泥塑蜚声天下;天水伏羲庙,则是全国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明代伏羲祭祀建筑群。
“文化底子厚,但缺一个破圈的契机。”上述天水宣传系统的工作人员坦言,没有麻辣烫,或许我们还要再等上一年、五年,甚至更久。它就像一个触发器,提前点燃了天水文旅的引擎。
借助这股热度,天水加大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推广力度,如举办伏羲文化旅游节、麦积山国际雕塑论坛等系列活动;推出非遗体验游、考古探秘游等特色文旅产品;开发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
流量不仅带来了人气,更转化出实实在在的产业机遇。
“以往外出招商时,往往需要从‘天水在哪儿’开始介绍,”天水市招商局负责人感慨道,“随着麻辣烫在社交平台爆火,现在一提天水,对方都愿意多聊几句,甚至主动提出想来实地看看。”
知名度转化为招商动能,效果正在显现。
今年6月,在天水公祭伏羲大典期间举办的文旅产业链招商推介会上,甘肃省成功签约29个文旅项目,其中天水独揽20个,签约总额达17.22亿元,涵盖文旅街区、VR沉浸体验等多个领域。
“往年参加伏羲大典的客商都是我们主动邀请,但今年大家实在太热情了,客商参与度大大提高,前来参加大典和实地考察项目的客商较之前两年翻了几番,其中不少是行业头部和领军企业负责人。”前述招商负责人透露。
麻辣烫是引流入口,但真正让企业愿意驻足、深入洽谈的,是三线建设时期打下的机械制造、半导体产业基础,铁路高速交汇的枢纽优势,以及政府着力营造的营商环境。
当地政府也迅速响应流量带来的关注红利,系统推出,凝练出集成电路、电工电器、人工智能与信创等11条产业链,并编制和,实现“按图索骥”、靶向招商。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天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53个,总投资798.63亿元。
从一碗麻辣烫的“被看见”,到产业底蕴“被看重”,天水正在完成从“流量”到“留量”的关键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