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烤”验全球!近10年我国年平均高温日数增多25%
更新时间:2025-08-19 22:52:04 浏览次数:

  极端高温已经导致一些国家许多产业陷入“休克”状态。气象数据如何与工业大数据融合,为企业提供弹性生产调度建议?

  张思齐:融合分析历史气象数据与工业数据,我们可以构建极端高温下行业生产力与损失的智能预测模型。通过挖掘温度阈值、高温持续时长与设备故障率、能耗波动、产能衰减之间的关联规律,构建差异化的行业风险画像。

  同时,依托实时气象监测及短临预报产品,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可开发高温产能预警平台,从而实现监测预报、决策支持与应急调度的三层联动。

  NBD:高温天气给电力供应带来了巨大压力,气候部门如何协同能源部门预判“用电狂潮”?高温是否推动了新能源产业,如太阳能、风能发电的发展?

  吕卓卓:为协同应对“用电狂潮”,气候部门与能源部门通过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服务专班的形式,建立了紧密的协作预判机制。

  在数据共享方面,气候部门可以根据行业需求提供精细化预报预测。能源部门则可以通过融合气象预报预测信息、历史负荷规律、经济与产业活动数据以及新能源发电特性,构建气象-电力负荷耦合预测模型,提升对未来高峰负荷时段和强度的预测精度。

  在协同响应方面,双方建立联合会商机制,针对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提前预判,动态调整电力调度策略,提升电网应对高温扰动弹性。

  在政策层面,气候部门积极参与制定能源规划,将气候变化风险纳入考量,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政策与气象条件适应性衔接,形成跨部门的系统性应对方案。

  确实,高温压力在暴露传统系统脆弱性的同时,客观上加速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首先,高温时段往往伴随强日照,这正是光伏发电的黄金期,其出力高峰与日间用电高峰高度重合,使其成为缓解供电紧张的关键力量。这种“源荷匹配性”的优势在高温危机中被放大,有力推动了光伏装机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技术迭代。

  其次,高温引发的用电激增直接刺激新能源装机需求。政策层面,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提升与绿电交易市场扩容,引导社会资本向新能源领域流动,形成“需求增长-投资增加-技术进步”的正向循环。高温暴露传统电网调峰能力不足,推动电力市场向灵活性和稳定性并重转型。

  此外,高温压力客观上也推动了电力系统向智能化、数字化升级。通过整合气象数据与电力调度模型,实现电源、电网、负荷的动态协同优化。跨区域电力互联与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应用,提升能源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效率,降低单一区域高温停电风险。

  NBD: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应对高温影响方面,各自面临哪些主要挑战和机遇?政府和企业应如何提前布局,以降低极端气候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并把握新的经济增长点?

  张思齐:我国各省份产业结构特征显著,不同地区应对高温挑战的策略与难点差异明显。

  沿海发达地区面临高端制造业温控成本激增、港口物流效率下降等挑战,但其凭借数字技术优势,可着力发展智慧能源网络,并推动耐热材料、工业空调等高温适应性技术产业发展。

  中西部农业主产区的主要挑战在于灌溉缺水与农产品减产,其发展机遇则是推广光伏农业以及培育种植气候适应性作物。

  NBD:在气候适应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还有哪些举措可降低高温等极端气候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黄大鹏: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农业适应性基础设施建设、高敏感人群防护、资金投入与保险设计等举措适应极端高温气候。

  在城市,我们可以合理规划城市蓝绿空间、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发展建筑节能技术、利用好地上地下避暑空间网络。同时建设城市公园、口袋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利用植被蒸腾降温。

  此外要加强建筑节能与降温技术。在屋顶、路面使用高反射率材料;优化建筑朝向,采用气凝胶、低辐射玻璃等隔热建材。还可以建设智能电网,动态调配电力资源。

  在农业领域,要普及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设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培育耐高温品种,调整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采用遮阳与降温设施;利用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成果,加强规划设计,规避极端高温风险。

  在人体健康方面,做好高温敏感人群防护,通过资金投入与保险设计,加大对高温敏感性疾病诊疗人员和医疗资源的投入,做好医保投入规划。设计高温保险产品,利用金融工具撬动资金进行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投入。同时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公众行动参与。

  在综合政策与规划保障方面,要做好气候适应性规划,同时做好经济激励与保险机制。建立热浪保险和财政支持机制,吸收因极端高温导致的宏观经济冲击。

  NBD:高温等极端气候对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国外在应对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我国可以从中借鉴些什么?

  徐源:的确,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应对措施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农业领域,主要是科技赋能与生态保护并行。例如,柬埔寨推行“耐旱作物推广计划”,有关项目获得世界银行资金支持,通过再植林、种植耐旱稻米和改善灌溉系统,让农民有能力应对最恶劣的气候变化冲击。同时,通过在稻田边界种植90万棵树,恢复1875公顷退化森林,遏制水土流失。

  西班牙则通过天气指数保险来应对经济作物面临的高风险。当气温超过阈值时自动触发赔付,无需逐户勘查损失,简化理赔流程并保障收入稳定。类似模式在法国、澳大利亚等农业大国逐步推广。

  在能源领域,欧盟推动可再生能源转型,通过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在社会保障与劳动保护领域,主要是政策引导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我国可以从中学习一些成功经验。首先,可以加大耐旱、抗高温作物品种的选育力度,尤其在华北、西北等干旱易发区推广适应性更强的作物。同时,建立区域化耐旱作物种植示范区,通过补贴政策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其次,创新农业保险机制,可开发基于气温、降水等气象指标的保险产品,简化理赔流程。例如,在长江流域水稻种植区试点高温指数保险,当连续高温天数超过阈值时自动触发赔付,降低农户收入损失。

  再次,进一步优化海上风电布局。在苏粤等沿海省份建设大型风电基地,并配套储能设施。同时扩大分布式光伏在农村的覆盖,将光伏发电与农业大棚、养殖场结合。

  此外,还可将应对高温风险纳入发展战略,从能源、基建、社保等多维度协同布局,避免碎片化应对。依赖智能电网、生物技术、数字工具等提升适应效率。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