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数据基础成熟、场景痛点明确、商业化路径清晰等条件的行业将成为AI落地的‘先锋军’。总体来看,医疗、制造、金融领域将最先爆发;教育行业也有爆发潜质。”7月28日下午,毕马威中国数字化赋能及人工智能主管合伙人张庆杰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上接受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实践,成为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与此同时,随着生成式AI技术加速渗透千行百业,大模型产业正从概念热潮迈入务实发展的深水区。
当前市场呈现多重鲜明特征:“价格战”硝烟渐浓,模型训练与部署成本持续下探,技术门槛不断降低;落地场景加速分化,不同行业对AI的需求呈现差异化发展;通用模型与垂直模型的路径之争愈演愈烈。
对此,张庆杰认为大模型成本下降是一把“双刃剑”,需警惕陷入“廉价平庸化”陷阱。他强调,企业必须在技术、商业、社会三个维度把握平衡,既要关注成本与效能的非线性博弈,也要处理好规模化与差异化的矛盾统一,更要平衡效率提升与风险控制。
毕马威中国数字化赋能及人工智能主管合伙人张庆杰
要避免模型“廉价平庸化” 需平衡三个方面
总体来看,医疗、制造、金融领域将最先爆发。教育行业也有爆发潜质,但目前监管政策暂不清晰。能源、农业等行业的长期价值虽大,但受基础设施限制,可能增速略缓。
在技术储备方面,要从AI三要素来看——企业需具备行业级数据治理与隐私计算能力,需具备模型定制能力与领域自适应技术,需支持算力的异构管理与混合部署。
在资金投入方面,企业在算力、数据治理、定制开发等方面的成本将普遍增加2~5倍。
在技术维度,需要关注成本与效能博弈,平衡“够用就好”与“性能冗余”、平衡通用基座与垂直精调、平衡集中训练与边缘智能;在商业维度,需要关注规模化与差异化的统一,平衡标准化与定制化、平衡技术护城河与生态开放度、平衡直接与间接价值捕获;在社会维度,则应关注效率与风险的拉锯,平衡应用激进性与伦理安全、平衡数据飞轮与隐私保护、平衡人力替代与人机协同。
企业应用AI易陷入五大误区
以制造业为例,转型分三阶段:1~2年完成数据筑基,2~3年实现服务重构并提升效率40%,3~5年完成生态跃迁使服务收入占比从不足5%提至35%以上。
企业应该建立分层培养体系并注重实战,具备这些能力的团队比普通团队的效率高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