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发布,相关政策出来后,大家都觉得有机会试一试。
“我们跟政府讨论后觉得自己是符合要求的,就着手准备材料,和政府这边也在充分沟通。”在新政策发布70多天后,天津鹏瑞利医院拔得头筹,成为中国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陈美兰提起半年前的场景,坦言自己等这一天等了18年。外商独资医院在政策端的全面松绑走了10多个年头,她是亲历者,也是“拓荒者”。
接受时,陈美兰拿出了天津鹏瑞利医院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在红色封皮的副本上,不少内容都是手写,这在智能化水平发达的今天实属少见,其中,所有制形式这一栏写着外商独资。
陈美兰认为,在过去的合资医院中,国内与外资股东之间可能会在一些经营理念上无法达成共识,会经历一段非常痛苦的磨合期,这都可能是国际医院“水土不服”的症结所在。
如今,外商也能拥有自主决策权,能够花更多时间去打磨自己的产品服务、运营模式和价格体系。“独资”的独特优势还在于可以吸引更多外资,在天津鹏瑞利医院顺利申请到首张牌照后,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各大医疗集团多位负责人纷纷向陈美兰打听如何申请外商独资医院的牌照,她也成了大家的“顾问”。
全国首张手写“外商独资”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外资医院在中国的“亏损”症结,鹏瑞利解得开吗?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天津鹏瑞利医院绕不开如何盈利的问题。
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占绝对主导地位。2023年,公立医院诊疗人次数占全国医院诊疗人次数的83.5%。在全国外资医疗机构最多的上海,全市外资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约150万,约占全市门急诊总人次的0.6%。
“比起公立医院,外资医院的体量太小了,与其说我们是一个竞争者,不如说我们是市场服务内容的有效补充。”天津鹏瑞利医院院长刘丹告诉悬殊的患者数量,似乎注定了外资医院在中国盈利困难。中国患者为什么不爱去外资医院?这背后有“钱”的原因,也有“人”的原因。一般而言,患者选择医疗机构的目的很简单,哪里能治好病,就去哪里。因此,医生资源和药品种类,成为医疗机构吸引患者的“两板斧”。
在中国,名气大、资历深的专家,往往都集中在顶级公立医院。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三级医院以近10%的机构数量,承担了全国61.7%的门诊量和49.14%的住院量,根据复旦版,被评为A++++的顶级医院,均来自公立医院。
有曾在外资医院任职多年的医生向陈美兰也大部分外资医院在中国都会亏损,原因就是医疗人才比公立医院逊色,很多顶尖医生非常依恋公立医院体制,“挖人”很有挑战。外资医院来到中国就要学习,不仅要了解中国人的看病习惯,还要了解中国医生的职业规划。在社交平台上可以看到,尽管外资医院的薪资普遍具有优势,但也有部分医生表达对去外资医院工作有疑虑,担心外资医院的管理模式更像企业,自己会不适应。
天津鹏瑞利医院的招聘信息 如果说外资医院的优势之一在于外籍医生,但目前这部分占比并不高。根据上海卫健委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市外资医疗机构中,外籍医生占比只有9.8%。这也是天津鹏瑞利医院当前遇到的挑战。
据刘丹介绍,医院如今大概有四分之一的顶尖医生是公立医院多点执业,另外两百多位医生中,大部分是从公立医院出来的,还有一些是从北京、上海招聘的具有国际医疗服务经验的医生。
不以支付方式挑选患者 计划探索医疗旅游新模式
在运营模式上,陈美兰认为很多外资医疗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时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觉得自己的目标市场应该是外国人,但实际上,一家医院不能通过限制支付方式挑选患者,而应该对所有患者敞开怀抱,提供灵活多元的支付方式和尽可能丰富的药物或耗材。
在她的构想中,未来走进医院的10个人中有2个是医保报销患者,2个是自费患者或商保报销患者,另外6个是旅游病人。
换言之,天津鹏瑞利医院不只为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外国人服务,还希望覆盖到更多中国患者和旅游患者,这一思路正是借鉴新加坡旅游医疗产业的模式。凭借强大的接待能力,新加坡的医疗机构吸引了大量来自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柬埔寨、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的患者。
刘丹表示,未来几年,医院计划启动中国版国际医院等级评审,以推动各项工作更加完备和完善,包括接入更多商业保险和支付端资源,通过评审促进科研产出建设,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未来三年是医院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努力压缩这一个窗口期。”
另外,作为新开业的医院,天津鹏瑞利医院也在逐步完善智能化服务,计划引入一系列机器人,包括转运机器人、导航机器人以及医疗废物处理机器人等。
陈美兰告诉随着天津鹏瑞利医院正式开门迎客,何时盈利是必答题。陈美兰判断,医疗是一个刚性需求,但同时是个慢生意、巧生意,既不适合想“赚快钱”的投资人,也不适合太重的投入——如果亏损期为5年,或许有机会通过后续的运营弥补亏损、实现回报。但如果亏损期超过10年,就很难翻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