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万亿城市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引擎。尤其是处于“塔尖”的十强城市,以1.8%的国土面积集聚约13%的人口和23%的经济,是当之无愧的“顶梁柱”。
截至目前,十强城市2025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均已出炉,其中,仅成都、苏州、北京跑赢全国大盘,武汉与全国持平,增速垫底的广州则落后平均线个百分点。
面对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这些“塔尖”城市如何稳中求进?新旧动能是否已经完成转换?新动能能否形成更有力的支撑?
在一季报出炉之际,我们把目光对准城市经济的基础单元——上市公司作为广大市场主体中的佼佼者,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产业的“高度”,体现了地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成色”。
以此为视角,我们希望看到经济数据背后的城市产业画像。
GDP十强城市共有2351家A股上市公司,集聚了全国约43.5%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表现,可以成为外界观察城市增长动能强弱的一个窗口。
需要说明的是,仅以市值作为观察指标,以此反映投资者对该公司及其行业未来前景的预期,市值越高,代表公司/行业的竞争力越强。同时,因市值易受行业波动、外部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我们选择2020年至2025年的6个“3月31日”作为统计节点。
◾从结果看,五年间,北京、上海依然是稳定的金融业“挑大梁”,市值前十的公司中各有5家来自金融行业;
◾汽车产业正在新老交替中,深圳比亚迪、重庆赛力斯双双“逆袭”,排名从“十名开外”急速拉升,广汽、上汽在广州、上海的排位则相应后退;
◾生物医药成为一抹亮色,五年间,上海、重庆、成都、杭州、武汉均有药企冲进市值前十,目前,百利天恒已取代“光伏龙头”通威股份领跑成都上市公司;
◾此外,保利发展虽然交出了广州“市值榜首”的位子,但仍是十强城市市值前十公司中仅剩的房地产企业,而截至目前,苏州、武汉尚未迎来一家市值超过千亿的公司……
上市公司市值“浮沉”背后,地方产业变迁路径清晰可见。
百利天恒市值升至1147.18亿元,略高于分众传媒,这也意味着成都有望超越广州,坐到第七的位子。
最后是苏州和武汉,分列第九和第十。苏州市值最高的是沪电股份,武汉市值最高的是华工科技。
总的来说,在5千余家A股上市公司中,千亿市值公司仍是“稀缺品”。
如果说这些千亿市值公司是“领跑者”,那么市值榜前十的公司就是所在城市上市公司版图绝对的中坚力量,代表着城市产业发展动能的强弱。
Wind数据显示,2025年3月31日,北京、深圳、上海A股市值榜前十的公司总市值分别为9.7万亿元、4.04万亿元、2.27万亿元,分别较2020年3月31日增长3.47万亿元、8468亿元、6434亿元。
这三座城市不论总量,还是增量都是绝对的“领头羊”。而与此同时,南京、广州、成都、重庆四座城市市值榜前十公司总市值也均在6000亿元以上,处于第二梯队。
从五年增量看,成都市值榜前十企业增长3253亿元,杭州、重庆、南京增量也均在2000亿元以上,呈现出较大的增长潜力。
不过,广州市值榜前十公司总市值相较五年前出现下滑,武汉也仅增长不足300余亿元,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需尽快寻找新的增长点。
从“底线”说,除北京、深圳、上海外,其余7城不少上市公司的市值其实还在300亿元左右徘徊。目前,十强城市中市值最低的一家公司是来自重庆的隆鑫通用。
比亚迪以2982.8亿元市值强势跻身深圳第六,赛力斯则以300.20亿元市值冲到重庆上市公司第九的位子。
如今,比亚迪市值已逼近7千亿元,在深圳上市公司中的排序仅次于招行,赛力斯则以2056亿元市值刷新重庆上市公司市值“天花板”。
赛力斯凭借与华为携手,实现“逆天改命”,加上长安汽车近年不断长出“新枝”加快转型,重庆这个老牌汽车城得以从“掉队”边缘重回舞台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新的上市公司十强中,重庆有4家企业来自汽车行业,相比五年前2家生物医药、2家食品饮料、2家金融企业和1家车企的结构来说,“汽车重镇”的特点进一步凸显。
相比之下,那些转身慢了的燃油车时代的龙头们,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上汽集团在2020年3月31日的市值为2395.11亿元,彼时,其在上海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二,如今只能以1827.74亿元市值排名退居第六。
广汽集团也面临同样的下滑困境,市值排位从2020年第三位降至2025年的第六位。
根据广州日前公布的2025年一季报,汽车产业作为广州第一支柱,仍处在深度调整中,一季度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4%,比上年全年降幅收窄11.8个百分点,“凸显广州经济的结构性增长压力”。
智飞生物总市值达1078亿元,成为重庆首家千亿市值公司。
在此之后,作为默沙东HPV疫苗国内唯一的代理商,智飞生物市值一度冲高至3500余亿元,但受市场环境变化影响,如今市值已跌至600亿元左右。
与之相反,来自成都的百利天恒则是另一种“变动”。在2024年3月31日的市值十强中,百利天恒首次上榜,即以503.54亿元冲到第五位,到2025年,其市值达到931.56亿元,力压通威股份,领跑成都上市公司。
一边是光伏行业遭遇“最难一年”,一边是创新药企手握“中国分子”完成IP授权,在成都企业身上,“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逻辑又一次得到印证,这无疑也是城市穿越周期的底气所在。
目前,GDP十强城市中,市值最高的生物医药企业仍是迈瑞医疗,虽然其在深圳上市公司中的市值排序已从2020年第三位下滑至2025年第七位。
有意思的是,深圳2020年的市值“守门员”还是房地产企业招商蛇口,次年更新为号称“非洲手机之王”的传音控股,从2022年开始,做机械设备的汇川技术一直把持“第十”,十强公司排序或有调整,但成员非常稳定。
相比大部分城市十强公司保持相对稳定,苏州倒是每年都有“新人”出现。
如2021年3月31日,来自家用电器行业的科沃斯首次上榜,就拿下了苏州的头把交椅,同期还有做电子产品的思瑞浦新晋登场。
到了2022年,苏州一次性更新三家十强企业,分别是做电力设备的天华新能和固德威,以及做生物医药的纳微科技;其后三年,又有纳芯微、阿特斯和罗博特科分别入围,所属行业来自苏州擅长的电子、电力设备。
从更大范围来看,汽车、光伏、电子等产业之外,像地产、商贸零售等行业的深度调整,也影响着区域上市公司结构的新旧转换。尤其是武汉风光一时的家具零售巨头——居然智家,过去五年间从市值榜首下滑至十名开外,而机械设备、电力设备等领域虽然也出现了几个“新势力”,但市值普遍不高,尚不具备行业统治力。
“因为A股的结构开始变化,过去A股重视金融和地产这些传统产业,但如今A股更加重视新产业的上市。各个城市都在推进产业升级和数字转型,各个城市的产业支柱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盘和林看来,过去依赖传统金融和地产的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被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取代,这也是导致各城市头部上市企业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