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在科学研究与科学传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3月28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举办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用一组数据介绍了北京市科技期刊的培育成果。
“截至2024年底,北京拥有292种英文科技期刊,占全国的54%;121种SCI期刊,占全国43.8%。”于英杰说。未来五年,北京市还计划培育有代表性的新刊获得首个影响因子,跻身学科排名前25%;支持若干强刊冲击国际顶级期刊行列,跻身学科排名前5%。
于英杰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为高水平国际一流期刊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科技期刊如何向国际一流水平看齐?论坛嘉宾、学术出版独立顾问颜帅向
中国期刊需要“走出去”
目前,我国期刊相较于国际一流期刊仍存在较大差距。科学出版社总“既然要办世界的期刊,你的期刊就是世界的,不能固步自封。”彭斌表示。他同时强调了开放科学的发展趋势。在开放科学的大背景下,开放出版和开放数据会更加普及,“世界大部分期刊都是开放出版的,中文期刊这块,我相信由于知网的处理,内容发生变化以后,未来中文科技期刊也是开放的。”
颜帅在接受最后,中国的期刊今天,AI已成为千行百业绕不过去的话题。在科技期刊领域,AI技术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AI可以成为研究者的好助手,也可以凭借智能翻译打破文种界限,促进中外学界的交流。
不过,硬币的另一面是,AI对科学研究的风险也值得警惕。
颜帅向面对AI带来的这些变化,颜帅表示,几百年来,科技期刊因为有严格而规范的“这一方面可以为人工智能提供更多的‘靠谱’的素材,另一方面可以为今后的研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各种人工智能工具利用科技期刊的优质内容,又可以提高人们对其传播的信任度。”颜帅说。
此外,颜帅强调,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人工智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