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李安的签名仍定格在签名墙上,承载北京影迷22年记忆的UME影城北京华星店,在3月的第一天落下终场帷幕。这座曾创下9700万元年票房纪录的影院,在宣传片的滚动中,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春节档150亿元票房狂欢的余温尚存,据十年之前,中国电影正值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影院在与甲方签约时,往往确定了未来十年到二十年固定租金,或者逐年递增租金的模式。但近年来,随着观影人次下滑,租金已限制了影城的发展。背负沉重租约的老影院离场,新入局者以“10%票房分成”更新影院和商场的合作模式,影院也正从单一电影放映进化到电竞演出的多元化运营,行业洗牌正在来临。
完美院线接盘高票房影城
2月26日,UME影城北京华星店公告,因租赁合约到期,将于3月1日正式闭店。2月28日,
UME影城北京华星店闭店公告
作为北京高校聚集区的文化地标,UME影城北京华星店承载了无数观众的青春记忆。影迷在此经历了首映活动、恋爱约会、朋友聚会,甚至“第一次吃哈根达斯”的体验。
2002年7月,是这里放映的首部电影。2006年6月,北京第一块IMAX银幕落户UME影城北京华星店,银幕达到五层楼高。2010年,UME影城北京华星店全年票房超过9700万元,创下当年中国电影市场最高纪录。无论是看完电影要走,还是提前候场刚来,影迷路过“回忆墙”,都会驻足片刻。杨紫琼、孙红雷、邹兆龙、叶伟信、陈鲁豫、郎朗、陈慧琳、刘德华、葛优、莫文蔚、黄圣依、古巨基、周杰伦、张国立、徐若瑄等众多名人都在影院留下亲笔签名,还有几十部大片将UME影城北京华星店作为首映或者路演的重要阵地。诺兰和,苏菲·玛索和,科林·费尔斯和,张艺谋和,汤姆·克鲁斯和,李安和,马特·达蒙和的身影都曾出现在此地。
售票处上方,的宣传片还在滚动播放,截至目前,该片的总票房已经接近150亿元。“换老板了,以后还会开,不是UME了,影厅也都还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吴涛告诉另一位知情人士则表示:“现在也支付不起了,所以宁可走掉,完美去接华星影城的价格应该也不会高。”
卢米埃上海大融城店的工作人员也告诉据
长租合同给老影院带来成本压力UME影城北京华星店的兴衰,也折射出中国电影产业的转型历程。二十年来,好莱坞大片主导的黄金时代,转为国产视效电影崛起;线下观影的盛况,转为短与流媒体冲击。
当重型影院经营出现问题时,租金成为绕不过去的一大难关。虽然“租赁到期”是很多影城解约的原因,但多位影城经理告诉“新冠疫情期间房租还在上涨,这是当初写在合同里的。”一位影城经理表示,房租并没有因为市场不好而降低,“最多减免一两个月”。
面对高额租金和疲软的市场需求,许多影城选择在租约到期后关闭,避免持续亏损。
“电影院能否持续经营下去,关键在于租金。”陈霖在接受时正要和甲方去谈降租金的事情,他感叹,“南方的夏天很热,很多人发朋友圈抱怨电影院不开空调,真的是为了节省成本。去年夏天,十几家影厅一天的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最高峰时我的一家电影院电费就要12万元。现在的情况,怎么还开得起空调呢?”
尽管影院行业遭遇挑战,但商业地产对影院的依赖仍然较高。影院作为商场吸引人流的重要业态,仍然具备一定的价值。为了吸引影院入驻和续约,合作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逐渐从传统的固定租金制转向“固租+票房分成”的模式。
陈霖表示,对有的影院来说,采用传统的租赁方式就活不下去,除非是极低的租金。新冠疫情之后不确定因素太多,都开始短期签约续约了。现在与综合体签约的电影院,一般是以10%的票房作为租金。不少商场为了吸引影院入驻,甚至愿意提供三年的免租期,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票房分成的模式降低了影院的经营风险,一些新影院也得以生存。而许多老影院由于受限于旧的高租金合同,难以与新模式竞争,最终选择关闭。
影院打造文体活动“第二现场”尽管大量影院关闭,但也有人还在坚持。“的热度正在减退,影城进入三四月份的淡季。可能现在闭店,春节赚的钱是真的赚到了,继续营业下去,面对市场淡季和未来的不确定,现在赚的钱也会慢慢再赔出去。”济南新世纪电影城经理李言鲁在接受陈霖透露,去年所有影城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其中大部分影院因融资渠道有限、融资成本高,无力承担持续亏损,选择在春节档后关门,以获取最后一笔票房收入。而春节档的出现,带来了意外的收益,“这对所有影院来说都是一笔财富”。陈霖表示,他计算过,他投资的所有影城相加,差不多可以拿到千分之一的票房收益。也就是说,如果最终票房达到150亿元,他可以分得1500万元票房的收益,刨除人工、水电、房租的支出,利润接近800万元。
“2025年才两个月,收入就已经超过2024年的一半。今年剩下的十个月,有没有信心赚到更多的收入?大家的想法就不一样了。”陈霖说。
陈霖并不认同行业到了真正的“洗牌期”,而是存量市场的调整。“洗牌”意味着有新的资本进入并整合市场,而现阶段资本更多是在撤出。比如万达电影作为头部院线本身在出售部分资产,此外,博纳、中影等行业头部企业也面临资金压力。帮助一些濒临倒闭的影院缓解了压力,但并未解决行业的根本问题。希望能给行业带来信心,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
一位影城经理表示,春季档后,影院又进入淡季,缺少好的影片是目前困境最重要的原因,但大部分确认闭店的影城其实都有被接盘的计划。
对于未来影院市场的发展,陈霖认为,随着新的商业综合体开发减少,影院行业将不再大规模扩张。此前,由于房地产市场繁荣,综合体不断涌现,影院作为标配业态得以迅速扩张。但随着房地产行业调整,未来不会再有大规模的新影院开业,影院数量将逐步减少,而不是通过洗牌带来新增资本和机会。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影集团董事长傅若清带来了关于进一步拉动全国电影消费的建议。傅若清表示,热气腾腾、活力满满的电影市场,只有一个红火的春节档,几部“爆款”影片是远远不够的。要进一步释放电影消费潜力,亟需通过系统性政策创新破局,推动电影生态更加健康繁荣。“充分利用影院空间,创新多元消费场景,让影院成为融合多种娱乐形式的综合性文化场所。鼓励体育赛事、文艺演出、音乐会直播进影院,将影院打造为极具声画质感的文体活动‘第二现场’,吸引‘轻度’电影消费者入场。”
吴涛告诉未经许可禁止、、及镜像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