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腾讯本土游戏业务中,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占比0.2%,创有记录以来年度新低。则建立了“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和“家长关爱平台”,提供游戏时长管理、消费限制、一键禁玩等功能。世纪华通联合公益基金会等机构共同研发相关未成年人网络素养课程。
在这一背景下,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长期关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在接受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
开启以游戏为途径的文化传播新局面
然而,自去年极具影响力的出现后,局面有了重大改观。这款游戏以其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精彩演绎、独特的东方美学风格,以及对传统文化元素深度且巧妙的运用,让社会各界更为广泛且深刻地认识到游戏作为一种媒介产品所蕴含的巨大文化能量。它不再仅是供人消遣娱乐的工具,更是成为了承载和传播文化的有力载体,开启了以游戏为途径实现文化出海与文化传播的新局面,成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优秀范例,让更多人看到游戏在文化传承与弘扬方面的无限潜力。
从政府层面来看,文化传承是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文化基金,对积极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且取得良好社会反响的游戏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出台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如在税收优惠、项目立项优先等方面向这类游戏企业倾斜。
还可以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和培训,搭建平台,促进游戏企业与文化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之间的沟通合作,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文化指导,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传统文化元素。
游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媒介,同时也是实现虚实过渡的关键载体,每一款游戏都宛如一个独立的生态体。在这个生态体中,能够融通跨连众多不同领域的内容。游戏产业应充分基于自身互动性强、用户覆盖面广、体验感丰富等特质,将“融、通、跨、连”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在内容创作上,实现不同文化元素、不同艺术形式的随意点播与集成,鼓励创新创造,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的游戏产品。在产业合作方面,加强与影视、动漫、文学、文旅等其他文化产业领域的联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比如,将热门游戏改编成电影或动漫,或者以游戏场景为蓝本开发文旅项目,通过跨领域合作拓展游戏产业的发展边界,创造出更多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
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需要“疏堵结合”
国家正全力以赴构建由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个主体共同参与的立体社会保护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解决现实问题的速度不断加快,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全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
其次,企业应从源头上进行正向引导,在游戏内容创作阶段,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避免出现暴力、色情、低俗等不良内容。在游戏运营过程中,要严格落实防沉迷系统,通过技术手段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和消费金额。游戏企业只有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才能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贡献积极力量。
疏的方面,可通过多种替代方式来丰富未成年人的生活,减少他们对虚拟游戏的过度依赖。阅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鼓励未成年人阅读各类有益书籍,不仅能拓宽知识面,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组织开展丰富的线下活动,如体育活动,让未成年人在运动中增强体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举办社区互动活动,增进未成年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学校也应发挥重要作用,营造有趣、富有吸引力的教育环境,让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给予孩子丰富的成长经验和情感支持,让孩子们在学校就能获得充分的精神满足。
堵的方面,游戏产品本身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规则。例如,在游戏中植入明确的标准、健康的生态和清晰的边界,通过游戏内的引导和限制,潜移默化地培养未成年人对行为界限的准确把握能力,使他们在游戏过程中逐渐形成下意识的正确反应,知道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家长首先应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使用电子设备和参与娱乐活动的行为。如果家长自己整天沉迷于刷手机、玩游戏,却要求孩子远离游戏,显然缺乏说服力。家长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认识到孩子的成长不仅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自己在其中也起着关键的基础性作用。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适当放弃一些个人的舒适和娱乐时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和陪伴中。
整个社会也应积极行动起来,形成自觉联动的柔性机制。通过强化各主体责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共同构建一个立体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网络。
从人机协同角度出发,人类应正确认识并积极转变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从以往单纯的跟随者角色逐渐转变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