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眼镜拆解图曝光?AI眼镜竞逐“下一代计算终端”,一文读懂产业博弈焦点
更新时间:2025-02-22 05:27:33 浏览次数:

  雷神科技旗下AI PC个人智慧体“小雷AI”已经正式接入国产开源大模型DeepSeek。

  
 

  消费者在展台体验雷神科技的智能眼镜 雷神科技方面告诉搞智能眼镜的厂商为何不做大模型?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在接受专访时给出了一种解释:虽然当前各家都在宣传接入了大模型,但鲜少针对眼镜做专门的适配和训练。在他看来,未来只有两种情况能把AI眼镜做好,一是大模型公司自己做眼镜,如Meta雷朋;一个是眼镜厂商与手持大模型的公司深度合作,各司其职。

  不过,即使没有大模型,从去年的“PPT产品”到今年初的“百镜大战”,2025年AI智能眼镜的战况激烈程度也可以预见。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IDC统计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增长了200%以上。预计到2029年,全球智能眼镜全球年销量有望达到5500万副,市场规模将达到1067.78亿元。

  身处其中的玩家如何看待这场“热闹”?

  李宏伟告诉雷神科技显示与创新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高燕也持有类似的观点。据她介绍,雷神科技最初关注到智能眼镜是在2022年。在她看来,智能眼镜潜能巨大,预估后续几年仍呈爆发式增长,有望在2035年达到与智能手机等量齐观的规模。

  X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的观点则略有不同。他认为,AI智能眼镜有很高的技术门槛,且市场还处于早期的状态。徐驰直言,当前AI眼镜市场的狂热,与2017年区块链、2021年元宇宙的路径惊人相似:二级市场概念炒作传导至一级市场,厂商扎堆入场,但用户体验仍停留在“能用”而非“好用”的阶段。

  “AI概念把这个事带火之后,让大家觉得好像都能挣到快钱。现在其实还好,毕竟没有那么多人赚到钱,还在‘PPT’的阶段。如果大家发现没有那么好赚钱的时候,可能就走了,然后又回归平静,以一个更漫长的周期看待一些长期主义,我觉得这是好的。”徐驰称。

  至于2025年能不能称为AI眼镜的元年,徐驰直言,2021年到2024年每年都这么说,“没到”。他表示,自己看好智能眼镜的未来,这也是公司即使在黑暗期依然坚持深耕的原因。“但我不看好这件事在2025年就这么简单地爆发。”

  百镜混战 手机大厂、AR新势力与供应链的博弈

  其实,这里需要做一个概念区分。

  按照产品属性,可以将AI智能眼镜分为两个模块:AR眼镜及AI眼镜。不难发现,二者的路线分野清晰:AR阵营押注“虚实融合”,主打沉浸式娱乐。以XREAL为例,在徐驰看来,AR眼镜应该是一个支持所有计算设备延展空间显示的配件。为了做到极致竞争力,就需要下功夫在技术壁垒上,做自己的芯片、光学。

  与之相比,AI眼镜则追求极致便携和智能交互体验。按照李宏伟的说法,AI眼镜又可分为两部分:传统眼镜及有智能交互的眼镜。相较于AR眼镜,不带显示的AI眼镜智能化程度不高,更多的是与手机强关联的功能,如耳机、摄像等,这样的产品往往更适合眼镜、手机厂商或者是自带大厂背景的企业,不太适合纯新的创业公司。

  按照玩家属性来划分,当前AI眼镜赛道主要有三类玩家:第一是以雷鸟、XREAL为代表的AR原生厂商,这类厂商出现在元宇宙浪潮甚至更早,大多聚焦混合现实技术研发AR终端眼镜,适用场景有游戏、影视及虚拟空间等。随着AI技术的成熟,这类产品开始逐渐升级为“AI+AR”的版本。

  
 

  可连接游戏机实用的智能眼镜 第二类是以华为、OPPO为核心的手机巨头,这类玩家进入市场也相对较早,如华为,其智能眼镜已经多次迭代。

  第三类是以字节跳动、百度、雷神科技等互联网厂商为代表的新跨界玩家,目前大部分产品还未正式上市,从前期宣传及实验室产品来看,既有AI眼镜也有AR眼镜。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企业选择“all in”,如雷神科技。该公司在今年年初的CES上一口气发布了三款新品,其中AURA已经上市,带有显示功能,能提供沉浸式的体验,走性价比路线元。预计今年第二季度上市的AURA产品不带显示,配有AI语音助手、蓝牙耳机、翻译等功能,此外,还将上市“AI+AR”版AURA产品。

  从竞争角度看,国际市场上,Meta雷朋凭借社交属性占据欧美主流市场,2023年销量超300万台;XREAL在“三分之二海外营收”的背景下获得日本、美国高端用户青睐。相比之下,国内厂商在性价比及本土化应用场景适配上的优势更为突出,如雷鸟V3就配备了“抖音竖屏拍摄优化”功能;雷神的AURA系列眼镜还可与其电竞生态联动,国产厂商们试图在红海中寻找到一个差异化切口。

  在“百镜大战”的背景下,有差异化的玩家才能坚持到最后。徐驰就在中多次提到,希望中国能有一批智能眼镜跑出来,但不建议大家走一条独木桥。

  “当一个行业可以叫到‘百镜大战’的时候,一定说明门槛是低的。”据徐驰透露,在国内智能眼镜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供应技术的成熟,产业链的快速拆解能力使得硬件方案迅速标准化,吸引了大批玩家进入,但功能同质化现象很难回避,未来大概率会出现优胜劣汰的情况。此外,AI交互程度、AI系统、光学调校等软实力仍需长期积累。

  “三问”爬坡期市场:用户需要怎样的AI眼镜?

  那么,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高燕告诉李宏伟还提到了应用场景。据他介绍,新的终端设备要被用户接受通常需要做到两件事:完成过去用户已经习惯在别的设备上做的场景且有所进步;能创造一些新的场景。但这些是过去几乎无法实现或体验非常差的。

  今年批量上新的产品能否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多家厂商的说法,随着产品的迭代,不少问题已经得到了改进。李宏伟就提到,此前AI眼镜反应慢,根因在AI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上:大模型需在海量信息中,浪费了时间。更新后的处理方案是,在上述链路中增加一道用来识别用户意图的中转模型,让信息可以在给到大模型前分类,从而提升AI的响应速度。

  至于应用场景,高燕提出了联动的思路,如未来用户可在雷神的线下体验店、电竞酒店、电竞综合体等空间联动使用智能眼镜产品。此外,在她看来,未来智能眼镜还有望拓展到更多领域,如健康医疗、视力矫正、辅助学习、辅助维修、虚拟试衣间等。

  从产品形态来看,哪类智能眼镜有望胜出?

  李宏伟认为是“AI+AR”眼镜。据他介绍,最近一两年AI眼镜的销量比AR眼镜要大,并且大很多。不过,可能到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如2027年左右,AR眼镜的开放增长将超过AI眼镜,未来AR会非常重要。李宏伟举例称,若将“AI+AR”比作智能手机,那不带显示的AI眼镜就是“小灵通”。“虽然市场上很多‘小灵通’,但对于企业来说,提前做好‘智能手机’技术的储备,是未来能否留在牌桌上的关键。”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