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后,还在继续改写全球影史。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2月21日,总票房已突破128亿元,位居全球电影票房榜第8,成为首部闯入该榜单的非好莱坞电影。据悉,将延长上映至3月30日,这也意味着影片有望冲击更高的票房纪录。
如果票房是商业的勋章,那么全球出圈,则是一场技术与文化的双重加冕。作为实至名归的“国漫之光”,其成功密码不仅在于“东方英雄”的叙事共鸣,更藏匿于1948个特效镜头的毫厘之争。这背后,是138家中国头部制作团队的合力托举,视效总监石超群称之为“动画界万鳞甲”。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中国动画的“科技协作”中,陕西本土力量首次站上关键舞台——石超群创办的西安数字怪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西北地区唯一参与的特效公司,主导了海底龙宫坍塌、陈塘关环境特效等标志性镜头。
深度对话石超群,解码这部现象级电影背后的科技突围密码与行业革新启示,以及他对本土动画产业发展的深度思考。
▲视效总监石超群 01▶
其实观众虽不会从专业角度评判特效,很多细节可能不会但却能直观感受效果好坏。只有这些细节极尽考虑,做到足够真实,才能让观众沉浸其中。当在电影院看到观众表示“特别震撼”,这种反馈让我、让团队都深感付出有了回报。
为避免“众包式混乱”,我们设定了严谨的特效制作流程,比如虚空裂口特效,岩浆喷涌、云、海洋等元素,我们会在内部先做好技术规范,打造特效工程,针对不同景别,有不同精度考量:近景精度高一点,细节很多,岩浆很多,中景相对来说精度低一点,远景则用贴图,不做实时模拟。主创团队负责其实这样的管理模式并非创新,但在中运用到了极致,很大一部分相当于技术开源,我们将电影中的技术共享,其他团队使用后能获得一些提升,即便未来制作其他动画电影也可借鉴。这种模式对中国动画的工业标准化和流程化肯定是有启示的。从技术层面看,它促进了技术迭代,让大家能学习到更多工具思路;从行业规范角度,特效白皮书为行业提供了标准化参考。即便不同团队使用不同工具,也能依据此标准,在未来项目应用中学习相关规范,推动整个行业进步。
真实海洋对撞后可能散开或坠落,但影片需加入随机元素,让对撞后被撞飞的人能像有自主生命一样,重新返回并汇聚。最初团队通过流体模拟实现洪流对撞的自然效果,但改了很多版始终达不到导演要求。后来我们就运用自定义力场力学,手动控制部分力场轨迹并添加随机因素,最后才完成了导演期望的兼具自然性与自主性的效果。
这还只是初步成果,就是这个特效终于有了可操作的苗头,但又涉及到2亿人的计算量堪称巨量,且在海浪制作中要保持体积感,呈现出实体化的明暗面,这样才能让画面饱满。然后我们在人物身上又添加金光、黑色拖尾,使特效更立体。完成这些效果后,导演又提出新要求,在两军对撞画面中加入红色血液飞溅,以及黑色与金色碰撞出红色血液的奇特02▶
但他想要的效果,往往无法通过现有单环节配合实现,需要多模块群策群力。以哪吒从穿心咒上撕裂的场景为例,他对每个肉块、每根穿心咒伸出来的长短,以及穿心咒与皮肤接触时肉翻起来的细节,乃至哪吒被穿心咒阵列攻击后肉块的分布,都有明确的要求。其实很多特效制作更偏物理,比如火焰动态等是流体计算的自然动态,但饺子的要求是,这些动态轨迹要能被精准控制,这就倒逼团队在工作流程上形成了多环节配合交叉工作的思维。具体操作中,哪吒撕裂下来的肉块,是动画师用手一个一个摆上去的,摆好后特效团队再添加随机效果,加入岩浆、钢水血液、火焰拖尾等。这对制作公司和内部团队都有启发,抛弃原本工业产线单线条的思维模式,从多环节角度考虑,将复杂效果拆解,化繁为简,一步一步再去实现。
在技术实现上,国内特效已基本达到国际一线水平,一些特效作品在海外也备受称赞。在特效方面,想法和实际应用没问题,但特效制作高度依赖图形学、动力学等物理模拟算法,而这些底层技术我们确实稍逊一筹。更具体一点地说,由于特效行业薪资水平并非特别高,难以吸引顶级院校人才来开发软件,改变这一现状并非易事。不过,已经有令人欣喜的地方,我知道有一款国内公司自主研发的特效软件,被好莱坞众多特效公司采用,还荣获过艾美奖最佳技术奖。
当下中国动画电影主要以黑马之姿破圈出彩,要实现大范围、大群体的持续领跑,亟待突破一些瓶颈。其中,能力的提升极为关键,需要在内容孵化上加大投入。彩条屋影业已经在布局中国神话体系动画相关事宜,若能在这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我觉得国产动画行业有望迎来线▶
希望数字怪兽在西安的动画产业中扮演领旗帜、带头人的角色,成为一家标杆企业。我们目前也正在与政府部门洽谈动漫产业集群的事,希望将西安现有的优质企业聚集起来,借助政府政策支持,让大家专注于动画创作。有了量的积累才可能引发质变,期待未来能产生爆点。西安的资源并不比成都差,找准锚点持续发力,相信本土动画产业也可以创作出诸如等现象级电影。
▲ 数字怪兽专场观影礼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