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热议第十轮仿制药集采引发热议,在临床实践中药品质量参差不齐,药效不稳定,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药不睡等现象仍有出现。
就上海市部分政协委员反映的集采药品质量参差不齐,药效不稳定等情况,国家医保局17日向上海医保局正式发函,请上海医保局联系提出提案的政协委员,代表国家医保局致谢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有效回应社会监督。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郑民华接受媒体时表示,国家药品集采对降低医保和老百姓负担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这么低价的情况下,药物质量可能不稳定,老百姓、他们医院和医生感受到的情况是“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病人不睡、肠道准备的泻药不泻或者量不够”。
建议,首先,在医生的评估下,如果认为原研药对患者的治疗是必要的,医生可以在处方中注明需要使用原研药。因为有些患者可能会对原研药的某些特性有需求,或者在之前使用原研药过程中已经证明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耐受性。
民革上海市委提出三点建议:
国家医保局已关注到郑华民委员反映的情况,在这份名为中,国家医保局表示,高度重视集采中选药品质量,特别是注重倾听来自临床一线的意见和声音。
也关注到低价药的情况。
网络上,讨论比较集中的是阿司匹林肠溶片,据了解,此次集采公布的中选名单中,共有7款阿司匹林肠溶片,每片药的价格最低为0.034元,最高也仅为0.048元。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阿司匹林肠溶片中选价格2.06元,规格为每盒60片,每片价格低至0.034元。
经查询国内某化工服务平台,阿司匹林原料药市场行情价格每公斤30元左右,折合成100mg/片的原料成本为0.003元,大批量采购价格更低,因此企业可以有效控制成本。
京新药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通过前端升级与全自动化生产线,提高了生产效率,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60片大包装设计,进一步降低了包装损耗。与此同时,药品生产批量上去了,成本也就下来了,在全国每年数十亿片的庞大需求量下,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中选价格能够实现薄利多销。
阿司匹林是一个百年老药,此次集采的肠溶剂型也已问世超30年,由于合成工艺简单、原料便宜,阿司匹林的成本本身就不高。比如在美国,81毫克拜耳阿司匹林肠溶片的网购价格不到5美分一片,325毫克阿司匹林普通片的仿制药价格甚至低至1美分一片。在同为仿制药大国的印度,一片75mg的阿司匹林片剂仅0.2卢比,折合人民币不到0.2分钱。
像阿司匹林这种成本低、价格低的仿制药,质量有保证吗?对于集采中选的低价仿制药,相关部门如何监管,确保集采药“降价不降质”呢?
国家药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药监部门按照与原研药一致的标准,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具体工作中,构建了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技术评价体系,不仅在审评审批时坚持严格标准,在药品过评上市后仍然坚持全覆盖监管,要求企业严格按照申请一致性评价时的工艺生产,重大变更须重新审批。
一些企业也表示,集采中选产品受到药监部门严格监管。比如齐鲁制药五个生产基地2024年接受中国、美国、欧盟药监部门检查200余次;科伦集团各子分公司2019年以来累计接受药品监督检查600余次。
每年,国家药监局都会组织各省级药监局对中选企业全覆盖检查,以及对中选品种的全覆盖抽检。
例如,前九批国家集采药品中,国产仿制药中选1583个,进口原研药中选70个。被药监部门检查出现质量问题的药品共有9个,其中进口药6个,国产药3个。在发现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企业时,及时采取了暂停进口、暂停生产、暂停销售等风险控制措施,并依法进行查处。
为了跟踪中选药品质量和疗效,近年来,国家医保局持续针对集采中选药品开展临床真实世界研究评价,也就是在真实的诊疗环境下,对临床患者的数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集采中选药在临床使用中的疗效有保证。
秉承“广覆盖、保基本”原则,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需要照顾到全国13亿多参保人能用上药,药费能得到报销,因此中选药物多为具备价格优势、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集采中选的仿制药大批替代原研药,通过“腾笼换鸟”,省下来的钱更多用于采购新上市的创新药。
据测算,2018年以来,药品集采累计节约费用6300亿元左右,而同期国家医保谈判纳入的创新药累计增加5200亿元左右费用,也就是说,药品集采节约的费用80%腾给了创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