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基础,水源地就不基础”,这是全球包装饮用水品牌验证过的“市场心经”。法国品牌以阿尔卑斯山冰川融水为卖点,强调“经过15年自然过滤才被采出”;斐济品牌则借助“火山岛深层水”的概念,常年在美国高端水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天然水源不仅是自然馈赠,还是水企的品牌故事,更是产业链最稀缺的资产。
如今,类似的逻辑正在中国上演。随着消费者对“健康水”“天然水”的需求提升,国内包装水企业不再满足于讲口感故事,而是把目光投向山林深处。
9月底,
水源地附近
肖长来告诉
一定要限量开发,留住生态容量,而不是盲目全量开发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王金生认为,当前,美国包装饮用水的收入占比保持稳定增长,其包装水消耗量是中国的4至6倍,且水质优良。我国现行包装饮用水标准已实施10年,未来我国饮用水消费水平将逐年提升,包装饮用水市场有望持续繁荣,其消费量还将迎来进一步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延吉和白山等山区的总水资源开发利用量为8.3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开采不足1亿立方米,说明区域开发潜力依然可观。
“比如,靖宇县白浆泉曾经被拍卖,拍了数亿元。这个泉流量也是非常大的,一天流量2.8万到3.6万立方米,但是去这个泉得走一段十分难走的路。泉的源头在茫茫林海中,你会看到一股清泉流出来,面向源头时看到那泉仿佛是一个水池,但一转身在你面前却呈现出滔滔江河,非常令人震撼。”肖长来说,
长白山还有很多天然泉水藏在人迹罕至、未经探寻的自然秘境。“森林里还有更多的泉眼没有调查,因为有自然保护区不能随便进,即便让你进去也有风险,有各种野兽,迷路,找不着。在评价时进行了均衡分析。”肖长来说。
水源地不仅是叙事资产,更是可持续发展的试金石。肖长来强调,对长白山天然水源的开发必须有度,“利用量应控制在总量的40%~50%,既要考虑生态用水,也要考虑气候不确定性。一定要限量开发,而不是盲目全量开发,一定要留住生态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