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曦生物董事长陈功:“常见病养罕见病”模式破药企商业化难题
更新时间:2025-09-30 00:47:34 浏览次数:

  “以渐冻症为例,我们在原位神经再生领域研究了七八年,仅猴子实验就投入几百万元人民币,后续还要开展临床试验,研发成本极高。”神曦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暨南大学大脑修复中心主任陈功在接受陈功的学术生涯始终围绕“大脑修复”展开。2019年底,他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回国,以灵长类动物实验为突破口,推动性的大脑原位神经再生技术走向临床。然而,回国之后在灵长类模型制备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不顺利,遇到的问题也远比陈功团队想象的多。

  陈功说其曾向蔡磊承诺:“我们一定要在猴子渐冻症模型上看到非常明确的疗效,才敢在患者身上使用。现在我真的不敢,没想到光做猴子模型,我们就做了五年。”

  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讲席教授到神曦生物创始人,这种身份的切换对陈功来说并不容易。

  “我从没想过自己当CEO、董事长,创业初期就找了辉瑞前副总裁担任第一任董事长,诺华前副总裁担任第二任董事长,团队核心成员多有药企资深经验。”陈功向“商业化能力、工艺开发、质量控制这些都是我的外行领域,只能靠学习和团队弥补。”陈功笑称,自己会通过AI工具、行业交流快速补课:“人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公司发展节奏。比如药品上市后是自建渠道还是合作,我肯定会选择合作,因为这更符合我们核心能力定位。”

  2019年底回国,陈功看中的是国内灵长类研究资源。“国外做灵长类实验要求高、成本高、资源少。”陈功向“胶质瘤是罕见病,中国患者约10万人,其中四级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程度最高,患者从初诊到[*][*]的中位生存期仅14.6个月,复发率几乎100%,是全球绝症。”陈功向2024年,神曦生物实施了全球首例恶性胶质瘤NeuroD1基因治疗,目前已完成11例患者入组。“安全性很好,有效性也超出预期。”陈功语气中难掩欣慰,“有3位患者生存期超过一年,总生存期数据优于日本获批的胶质瘤溶瘤病毒药物,全球首例患者已存活超过17个月,而这类患者二次手术后通常仅能活半年多。”他透露,相关临床结果已投稿至国际会议,即将全球公布。

  在阿尔茨海默症领域,陈功团队选择挑战“被全球放弃”的重度患者,目前已完成3例重度AD患者治疗。陈功告诉脑中风领域的临床研究也已启动。“目前,市面上的脑中风药物仅针对急性期,患者发病1至2个月后就无药可治。”陈功向值得注意的是,AD和脑中风的临床进展都建立在灵长类实验的基础上。“回国五年多,我们‘牺牲’了100多只猴子做实验,光渐冻症模型就做了20多只。”陈功语气沉重却坚定,“小鼠和人大脑差异太大,剂量、免疫反应都无法对标,只有猴子实验数据才能填补从小鼠到人的鸿沟,这是对患者负责,也是我们敢上临床的底气。”

  陈功另一个备受外界关注的研究领域是渐冻症的治疗。

  “2022年,蔡磊也曾到暨南大学访问过我们,我给自己设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陈功介绍称,其曾向蔡磊承诺,“我们一定要在猴子渐冻症模型上看到非常明确疗效,才敢在患者身上使用,现在我真的不敢。但是没有想到光做猴子模型,我们就做了五年。”

  “渐冻症核心问题是运动神经元[*][*]导致运动功能障碍。”针对运动神经元[*][*]这一渐冻症根本病因,陈功尝试“就地取材”,利用脊髓、大脑内源的胶质细胞实现原位转分化,进而再生运动神经元,以此达成治疗渐冻症的目的。

  陈功指出,其团队选用包括NeuroD1在内的不同转录因子开展研究,在小鼠脊髓中已清晰观察到部分运动神经元再生。

  陈功坦言,回国后的五年里,其团队启动了猴子渐冻症模型研究,共开展两批实验,每批使用十几只猴子,累计投入近30只猴子,耗资几百万元,但研究尚未成功。

  “团队在猴子模型构建中面临的具体问题远超预期。”陈功解释称,首先是模型稳定性极差,实验中每批十几只猴子,通过在其脊髓、大脑内过表达毒性蛋白的方式诱导模型后,最终仅有两三只能表现出类似渐冻症的症状,大部分猴子始终无明显症状;其次是病理结果难以统一,即便对猴子的大脑、脊髓进行取材检测,也会发现部分猴子存在运动神经元[*][*],部分则无相关病理表现,这种差异使得后续无法清晰区分治疗效果,给研究推进造成极大阻碍。

  尽管猴子渐冻症模型研究面临“耗时耗力、成功率低、稳定性差”等多重困难,陈功强调,“我个人觉得还是值得去做,目前自己仍在带领博士生、硕士生继续推进这项研究。”

  谈及目前正在研究的原位神经再生技术,陈功坦言,传统干细胞疗法的低效率让他开始思考新方向。

  “最初我也做干细胞移植,把100万个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小鼠脑子里,三个月后仅存活1万个神经元,1%的转化效率实在太低了。”陈功介绍称,大脑中有860亿个神经元,还有上千亿个胶质细胞,每个神经元周围都有胶质细胞。神经元[*]一个少一个,不可分裂再生,但胶质细胞可以分裂再生,这是取之不尽的内在细胞源泉。

  基于这一认知,陈功的团队成功筛选出神经转录因子NeuroD1,开启了大脑原位神经再生技术的研发。“我们把NeuroD1打到胶质细胞中,能让胶质细胞原位转分化成神经元。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内源性’,利用大脑自身细胞实现再生,无需外源细胞移植。”

  与传统干细胞疗法相比,该技术拥有三大显著优势。其一,无免疫排斥风险。“再生的神经元来自大脑自身胶质细胞,不存在外源细胞入侵的问题,一旦形成功能性连接就能长期存活。”其二,成本与工艺更优。干细胞需要体外培养、克隆、冻存、运输活细胞,成本高且难度大;新技术可以将单个患者的治疗成本降到三万元人民币左右。其三,转化效率高。“小鼠实验中,干细胞疗法神经元产出以万级计,而我们的技术在猴子大脑中能实现千万级神经元再生。”

  目前,该技术已形成大平台属性。“无论是大脑、脊髓还是眼睛,只要有神经元[*][*],周围的胶质细胞就会被激活,理论上都能通过该技术实现神经再生。”陈功表示,不过,该技术仍需突破“精准定位”难题:“不同脑区、不同疾病对应的神经元发育转录因子不同,需要针对具体病症筛选、测试适配的转录因子,还要在灵长类动物中验证,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商业化困境,从实验室到市场“最后一公里”

  尽管技术和临床进展显著,但陈功坦言,生物医药企业尤其是罕见病药物研发企业,正面临严峻的商业化困境。“目前罕见病基因治疗领域遇到一个突出问题:很多药物研发出来了,但商业化前景不明朗,企业赚不到钱就活不下去,即便药物有效,也难以惠及患者。”陈功向罕见病药物研发的高成本和低市场需求是核心矛盾。“以渐冻症为例,我们在这一领域研究了七八年,仅猴子实验就投入几百万元人民币,后续还要开展临床试验,研发成本极高。但渐冻症患者数量相对较少,即便药物成功上市,定价过高患者难以承受,定价过低企业又无法收回成本。”陈功透露,神曦生物目前每年研发投入达几千万元,累计已投入数亿元,“每天都在烧钱,却还没有稳定的收入除了成本和市场规模问题,政策支持和支付体系也尚未完善。当下,神曦生物仍面临两大核心挑战,资金与“全球首例”的不确定性。“现在是资本寒冬,一级市场对创新药研发仍持谨慎态度。”陈功向陈功以神曦生物经历举例,目前,团队在胶质瘤治疗领域已有11例患者入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良好,总体生存期超过现有日本获批药物,但与国内外药企的BD合作谈判还要持续较长时间。

  “很多人以为做BD合作很容易,只要技术好就有企业主动找上门,但实际情况是,对方首先考虑的是合作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收益。”陈功向面对商业化困境,陈功创新性地提出“常见病与罕见病并驾齐驱”的双轨发展策略,试图通过常见病药物的市场收益,反哺罕见病药物研发,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神曦生物从成立之初就明确了这一策略,我们在制定研发管线时,就坚持罕见病和常见病同步推进。”陈功向陈功表示,常见病药物研发能为企业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以AD和脑卒中为例,中国AD患者约1600万,脑卒中患者约1300万,市场规模巨大。如果我们的AAV基因治疗药物定价在30万元至40万元人民币,对于中等收入群体以上患者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他测算道,“如果每年能有1万名AD或脑卒中患者接受治疗,按40万元定价计算,年收入就能达到40亿元,足够支撑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正常运营。”

  “我们做常见病药物研发,不是为了放弃罕见病,而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罕见病治疗研究。”陈功向面对挑战,陈功也制定下清晰的发展路径:2026年底争取拿到临床批件并启动一期临床,2027年完成一期临床、推进二期临床并达成BD合作,2028年提交港股上市申请。

  “上市前,我们要靠BD合作产生的现金流和临床进展支撑估值。”陈功向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