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阿里巴巴旗下所有的本地生活到店业务将统一整合在高德地图的入口中。
不过,这些年,在本地生活的“到店”业务上,阿里一直推进得不顺利,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一次,通过发布“高德扫街榜”,阿里能在“到店业务”上打一场翻身仗吗?
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在接受地图,是高德进一步进攻本地生活的倚仗。
“这个业务的核心和高德地图是一脉相承的。”李刚表示,高德每天有1.8亿活跃用户,在大模型能力上有了比较大的提升。基于此,高德进行了重新思考,希望能构建一个用户和商家共享的信用体系平台。
“高德的这份榜单是基于行为数据和信用评价两部分数据来做的,我们用出行数据来生成这份榜单是全球首创的。”他表示,高德在榜单上突出了地图的优势,方便消费者找到目标店铺。
不过,美团在官方本次升级重启后,大众点评“品质外卖”将全面覆盖必吃榜、黑珍珠以及高星酒店、宝藏小店等各类优质堂食餐厅。
据美团官方数据,截至9月10日,全国超1400家“2025必吃榜”上榜餐厅、近30家“2025黑珍珠”上榜餐厅以及近1500家高星酒店餐厅均已入驻大众点评“品质外卖”。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美团的主营业务,今年4月,美团发布内部邮件宣布,点评事业部划入核心本地商业,由美团平台负责人、S-team成员李树斌兼任负责人。
大众点评市场营销负责人程悦悦在接受时表示,大众点评App没有所谓的商业化目标或跟商业相关的内容。不过从能力层面来说,“必吃榜”榜单能够帮助商家在经营中获得更好的增长信息。
在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看来,高德要从自身生态逐渐改变用户习惯,引导美团和大众点评用户去高德,这方面是有难度的。当然,如果高德融入到阿里生态中,形成一整套即时配送+线下自营+本地生活服务的综合平台,那么对于阿里整个生态是有助益的,未来美团或许也会受到影响。
他同时提到,对美团来说,做品质外卖的核心,是用户重新对评价体系树立信心。如果评分评价能够反映店铺的真实品质,那么自然高中低端产品就会被区分开来,定价也会更灵活。
AI成为巨头开战本地生活关键变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家公司对业务的升级中,AI均被寄予厚望。
高德地图CEO郭宁在接受媒体时提到,高德一直在思考如何服务好用户的出行和生活问题。“AI确实是我们今天这个时刻来做这件事的最大变量。就在不久前,高德地图完成了全面AI化,且在AI与生活服务的融合方面,有了一些探索成绩,如今‘高德扫街榜’底层也是由AI驱动的。”郭宁表示。
美团则在宣布大众点评重启品质外卖的同时,宣布美团C端AI智能体服务将于一周内发布,目前正在“封楼测试”阶段。今年以来,美团AI进展频传,先后发布AI Coding Agent工具NoCode、AI经营决策助手“袋鼠参谋”、酒店经营的垂类AI Agent“美团既白”等多款应用。
可以看出,如今高德与大众点评的短兵相接,已经让原本的巨头之战超越了最初的外卖业务范畴,升级为两大生态体系之间的全面竞争。
2025年上半年,美团、阿里、京东在外卖及即时零售领域的补贴大战导致三巨头营销费用激增,合计增加超370亿元,成为中国互联网史上最昂贵的商战之一。
营销大战的直接后果是利润大幅下滑。美团作为此战中的守城者,受到的冲击最为显著。
2025年第二季度,美团期内净利润从上年同期的113.52亿元跌至3.65亿元,降幅高达96.8%;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经调整净利润则从136.06亿元下降至14.93亿元,跌幅近90%。京东同期净利润也从126.44亿元下降到61.78亿元。阿里巴巴2026财年第一季度非公认会计准则下净利润335.10亿元,比上年同期的406.91亿元同比下降17.65%,成为三巨头中利润降幅最小的一家。
资本市场反应同样强烈。美团股价在财报发布后单日下跌12.55%,阿里则因为外卖市场份额的快速扩大,在财报发布后股价上涨12.9%。值得一提的是,自今年7月外卖大战以来,阿里美股股价已上涨超过30%,美团股价下滑接近20%。
这也意味着,补贴战并非长久之计,生态和AI成为巨头破局新的关键词。
如今,高德依托阿里的大模型技术,试图通过出行数据重构餐饮评价体系;美团则凭借多年积累的商户资源和用户评论数据,利用AI强化内容护城河。不过,战场仍在不断扩大: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也在持续渗透本地生活领域,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
资本市场对于阿里祭出的高德这张新王牌反应较为冷静,截至9月10日港股收盘,美团股价上涨2.06%,阿里巴巴港股上涨0.63%、美股盘前上涨4.18%。
在盘和林看来,阿里还是在扩大生态,利用在多个领域的子公司,逐渐整合这些子公司特有的资源,形成一整套从电商到本地服务的业务生态体系。美团则是在做优化,针对此前的短板打补丁,逐步摆脱外卖平台的增长瓶颈。
他也提到,虽然两家采用不同策略,但殊途同归,用户很难从两个体系中获得“差异化”的服务体感,未来对任何一家来说,关键方向都还是要做出差异化。
庄帅则认为,未来,各大平台会根据平台业务模式的不同、生态差异和技术水平进行差异化竞争,最终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竞争关系。竞争重点则是供给和服务的差异化,AI技术和无人配送技术是最大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