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行。800余家企业集中亮相,3000余项前沿展品展出,涵盖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产品、60余款智能机器人以及100余款“全球首发”或“中国首秀”的重磅新品,规模创历届之最。
连续八年举办的WAIC既是记录人工智能发展的刻度尺,也是观测潮流流向的指示标。这届WAIC,展商与观众讨论的内容更加具象——从场景出发的具身智能、智能体以及AI硬件终端等成为展会热议话题。
无限光年创始人漆远在WAIC上直言,“AI产业正在经历从技术崇拜到价值回归的本质转变,而可信性正是这场变革的核心枢纽”,“未来的AI竞争,不是算力或参数的比拼,而是价值创造能力的较量”。
漆远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知名学者,曾任阿里iDST联合创始人、蚂蚁集团首席AI科学家,构建并领导了阿里巴巴和蚂蚁核心人工智能团队。目前,其还担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
漆远 WAIC期间,漆远接受了垂类大模型发展的核心还是差异化的产品价值,比如产品是不是真的能解决用户痛点。如果能提供竞争者没有的东西,那就有新的可能。
当然,更优秀的合作伙伴会让我们的产品表现更好,产品做起来之后,也会让我们在行业中积累更多优势。这是一个创新速度的问题,马斯克也说过真正的技术优势是创新速度。其实现在技术没有绝对的壁垒,团队能不能一直向前奔跑,推着产品一直往前走,非常重要。
从架构上看,第一层要把RAG做好,是有技术含量的。我们叫表达学习,怎么表达能精确检索出来。第二层就是强化学习,定好奖励函数,指导模型发力以后能做到更好。第三层,针对开放域问题,就涉及神经符号计算和深度学习,把知识和规则更好地融入非常关键。
在科研、金融、医疗等领域,技术必须完成从“能用”到“敢用”再到“好用”的三重跨越。这也要求AI企业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行业的语言、规则和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