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这波股价大涨,中自科技还处在四川小市值上市公司的梯队。不过,这波上涨似乎和公司业绩无关:公司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仅为770.16万元,同比下滑46.91%;2024年的归母利润更是出现亏损。
如何理解中自科技的布局?近日,
中自科技股价涨幅达到60.17%。起涨之时最低点是13.89元/股,中自科技彼时市值不到20亿元。目前,整个四川上市公司中,市值低于20亿元的只有15家。
为何中自科技受到资金青睐,是否与业绩有关?
从业绩来看,中自科技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5.65亿元,同比增长1.35%;归母净利润亏损2621.16万元。而到了今年一季度,中自科技实现归母净利润770.16万元,同比下滑46.91%。
股价上涨似乎与业绩无关。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机构研报最近给予中自科技很高的业绩预期。以光大证券研报为例,其维持公司2025年、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值0.57亿元、2.38亿元,新增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值3.02亿元。
但是从中自科技2024年的业务结构看,公司传统的内燃机尾气净化催化剂占营收比例高达92.88%,如何理解氢能、动力电池、储能和复材结构件的增量破局?又应该怎样去理解中自科技催化剂和其他看似不相关领域的关系?
5月9日,表面看上去这些催化剂都是不同的品种,但其实都是以铂金为代表的贵金属材料。基于公司对铂族贵金属材料特性的多年研究,公司先后开发出上述催化剂。
“氢燃料电池催化剂的一个核心材料就是铂金,非常贵,要200多元/克。一辆氢燃料电池的公交车要100多万元,主要成本就是氢燃料电池的电堆。其中,铂碳催化剂成本占比很高,而铂碳催化剂的主要成本又是铂金。”公司董秘、财务总监龚文旭告诉中自科技也回应了对PEEK材料的布局。公司复杂高性能复合材料结构件研发及制造项目目前处于建设阶段,相关产品研发工作正有序推进,项目产品可应用于航空航天、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轨道交通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根据上述研报内容,2024年年初,公司启动复材结构件项目的建设,地点位于成都双流区,总产能规划为年产预浸料50万平方米、航空复合材料30吨。公司复材结构件业务下游以航空航天领域为主,有望拓展至人形机器人领域。截至2025年1月,公司已完成预浸料中试线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制造基地已进入建设阶段,预计将于2025年年底达到可使用状态。同时,公司研发布局新一代复材——碳纤维PEEK预浸料。尽管中自科技在材料领域的跨度很大,但是龚文旭认为公司是基于基础材料的研究,研究底气在于公司和四川大学的深度捆绑。在龚文旭看来,中自科技打通了与四川大学之间的产学研体系,四川大学优势的化工科研往前走一步,公司也能很快跟着往前走一步,“即便公司利润亏损,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比都在营收10%左右,我们对研发投入是不遗余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