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的人,能有什么大事?”这是真真遇到的一位医生说的话。
起初是一些不曾留意的耳鸣、流鼻血,还有脖子上悄然出现的肿块,这些身体发出的微弱求救信号,似乎不断在给真真提醒什么。可能是因为太年轻,真真和身边的家人,甚至是几位当地的医生,根本没把这些症状和癌症联系在一起。
但“公平”两个字在癌症的语境里,一直是遥不可及的。颈部的肿块日益明显,即便长发也难以遮掩。在家人及朋友的建议下,真真走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见到了麦海强教授。麦海强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助理、鼻咽科主任,鼻咽癌治疗的“金标准”便是由他带领团队打造。
如今,距离真真开启治疗即将满四年,除了定期复查,真真已经回归正常生活,“我现在每天都很开心,也告诉身边人,情绪好了疾病才不会找上门”。
鼻咽癌总体5年生存率超过85%,离不开中国专家团队和本土创新企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在国际舞台上,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为代表的专家团队正在改写鼻咽癌诊疗方案;另一方面,在技术上,国产PD-1抗体在鼻咽癌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厦门大学和万泰生物联合研制的EB病毒BNLF2b抗体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大规模人群鼻咽癌筛查将在早防早治上有更好的“中国方案”。
在鼻咽癌筛查新方案学术会议上,中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研究所所长季明芳教授接受2011年,双抗体筛查方案被纳入国家,这也是现行的主要筛查方案之一。
麦海强表示,随着EBV抗体筛查普及,广东、广西等高发区域40岁以下确诊比例已从9%上升至约15%。他建议在政策层面将EBV相关检测纳入职工及城乡居民基本体检项目,并为医院提供专项筛查补贴。同时,在社区宣教方面,制作发布粤语、客家话、壮语等多语言科普内容,并通过基层医疗机构建立“鼻咽癌高危人群电子档案”系统,实现定期筛查提醒,提高依从性。
2024年11月,由厦门大学和万泰生物联合研制的EB病毒BNLF2b抗体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基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领衔的“鼻咽癌精准防治策略”重大研究成果,大规模人群筛查将采用P85-Ab联合传统EBV双抗体的创新筛查路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其阳性预测值可提高至44.6%。
在上述学术会议上,季明芳分享了中山市5年累计6.06万人的鼻咽癌筛查效果,P85-Ab的阳性预测值为11.1%,是双抗体的2.1倍,且P85-Ab和双抗体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EBV DNA。
她表示,按之前的双抗体法筛查出来的高危人群,大约20人才能确诊1例鼻咽癌,用P85-Ab筛查大约10人中就能确诊1例鼻咽癌。如果把两种方案结合起来,基本上2人中就可以确诊1例鼻咽癌,将大大提高鼻咽癌筛查的准确率。
“这样可以减少假阳性人群做不必要的鼻咽镜检查,减少资源浪费。”季明芳对尽管中山市已经探索了一条鼻咽癌早防早治的清晰路径,季明芳还是觉得需要加大力度宣传科普,特别是让年轻人引起重视。40岁以下的鼻咽癌患者占比约三分之一,但他们对于筛查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人谈癌色变,要消除疑虑,呼吁大家去做筛查还是非常难。做宣传的时候都答应了,最后可能只有10%来,有些年龄段稍好一点也只有30%。”季明芳表示,中山市经过这些年的积累,群众对鼻咽癌筛查的响应程度会高一些,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大筛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