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显示,近阶段ST板块正陷入一场“危机”。
截至目前,ST板块今年以来整体出现了较大的跌幅,明显跑输大势。年内已经有10多家ST股被面值退市,更有一批ST公司出现了罕见的几十个连续跌停,市场“用脚投票”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之前A股市场之所以长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与所谓的“壳价值”不无关系。而从今年的市场表现来看,所谓的“壳价值”正在快速贬值。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募、私募等各路机构将如何应变,普通投资者的心态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沪上某资深基金经理向正常交易的沪深A股中,跌破面值的个股有21只,其中有12只为ST股。
公募基金共计持有ST中泰、ST证通、ST新潮、ST加加、ST富通和ST东时这7只ST股。而某公募基金人士向而目前市场的情况是,一旦戴上ST帽子,就意味着股价的跌跌不休,甚至进入退市股序列。如果基金购买的重仓股中出现了ST股,会采取怎样的措施?
前述公募基金人士进一步向沪上某资深基金经理则是告诉事实上,据了解,ST股很早就不能进入公募基金基本股票池,公募基金可以炒ST股已是久远的往事。另外,即使后面摘掉了ST股的帽子,公募基金也需要重新尽调、评估,大概率也不会再买,市场上有太多其他更合适的品种可以选择。
谈及如何避雷,北京某基金经理告诉此外,ST板块、部分低价股连续下跌也给小微盘带来了压力。今年初,量化私募就因为抱团小微盘而遭到了史上最大回撤。而最近,微盘股再度走弱,让一些投资者感到心有余悸。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5月24日,股票量化产品近一月收益均值为-0.58%,其中沪深300指增表现出色,近一月收益均值为0.12%,其余指数增强产品均未实现正收益,中证1000指增产品近一个月收益均值为-1.16%;中证500指增产品近一月收益均值为-0.87%;其他指增产品近一月收益均值为-0.73%。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进一步显示,截至5月24日,产品名称中带有“国证2000”“中证2000”“微盘股”等字眼的指数增强产品,近一个月收益均值为-8.48%。
不过,这次有所不同。“上次是行情风格过于极致化,再加上雪球产品敲入等多重因素叠加。而这一次更多的则是源于一系列政策下市场预期改变。年初小微流动性危机后,量化私募行业都在反省,收紧了风险敞口,超额与微盘超额相关性也已是普遍下降了。”某百亿量化私募人士表示。
中安鼎盛投资合伙人陈伯仲认为,对于量化私募而言,未来应该聚焦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