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犹豫选择捐献200斤茶叶用于凉茶摊的茶社经营者邵建红……45年的传承,不仅仅是路人路过解渴的茶水,还是城市变迁中城市记忆中的真实回忆,更是折射社会文明和谐的美好细节。
近年来,杭州通过不断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文化,新时代志愿服务品牌效应不断彰显。比如,“乔司好声音”宣讲团、“红色军休宣讲团”等成员,深入大街小巷、企业工地、村社学校、田间地头,在群众中有效地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手语姐姐”翻译平台志愿服务项目,为语言障碍者开辟24小时服务通道。“弯湾托管中心”志愿服务团,为智力障碍孩子搭建融入社会的桥梁。还有扎根基层社区的“九歌九姐”志愿服务队,引导青少年成长的“沃德少年公益小天使”,助力乡村振兴的 “点亮玉树”“智汇乡村”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将钱塘江畔西子湖边的暖意和温情带到全国各地。
由志愿者汇聚的暖流,渗透到城市的角角落落。杭州“红十字救在身边”项目被中央文明委确定为重点工作项目的基层联系点,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单元的联系点项目落地杭州。在第二届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杭州推荐的“良渚文化志愿服务”等16个项目入围决赛,获得金奖2个,银奖4个,铜奖3个,优秀项目7个。此外,西湖区飞龙救援队志愿者夏振辉、浙江省公羊会公益救援促进会、临平区群星滚灯艺术团、“看笕蓝天”笕桥退役军人社区关爱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志愿善城”成为杭州又一张闪亮的金名片。
为民、惠民、利民——杭州以此作为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传承、宣传和根植志愿服务精神,必将再次构筑高尚志愿服务精神的道德新高地。
提升:志愿行动“码”上办
文明实践“服务群众”、精彩阵地活动“智能推送”、随手志愿“热图呈现”、志愿数据“一舱可览”、指挥协同“一键触达”……数字时代,演绎文明的方式也在不断跃迁。
为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准触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杭州市“文明帮帮码”应势而生,并不断升级。目前,杭州市“文明帮帮码”平台按照“1+2+6”的整体构架,通过“实践讲堂、实践活动、实践联盟、帮帮‘益’站、助力亚运”等10大功能模块,构建完善数字化的志愿服务体系、便捷化的志愿者赋分体系、兼容性强的接入体系,达到社会资源合理调配,基层治理提能增效的目的。
“益”起抗疫,我来帮“您”。在疫情防控中,广大志愿者忘我奉献、倾情付出,掀起了一阵阵志愿服务的热潮。面对疫情频发带来的多重考验,“文明帮帮码”通过“帮帮驿站”推出“帮帮我——‘益’起抗疫”绿色志愿服务通道。如果因受疫情影响产生困难和需求,通过这一绿色通道提出诉求。平台就会第一时间收集汇总信息,联系相关部门和广大志愿组织提供志愿服务。同时,志愿者和求助者均可通过平台互动参与,参与人数、参与活动越多,区域志愿者活跃程度、公益次数、文明指数就越高,实现文明实践的良性循环。
如今,一张“文明帮帮码”囊括了周边全部实践阵地,查看地图和扫码,就能实时了解志愿服务活动安排,实现线上预约、线下服务的工作模式。“许多留守老年人独自生活,就餐怎么办?”前不久,西湖区东江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小队通过“文明帮帮码”,发出“东江嘴村敬老助餐志愿服务”活动。很快,志愿者线上接单,主动上门服务,得到了群众一致点赞和好评,营造了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群众“点单”、文明实践阵地平台“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文明帮帮码”为文明杭州创建插上了数字“翅膀”。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再到社会组织的不断加入,志愿服务的涓涓细流正在汇成大河。在这样的志愿服务闭环下,全市累计注册志愿者人数近260万,注册志愿服务组织超5万,年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193万余小时。此外,“文明帮帮码”还为全市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活动保险保障,为4万余人提供落户优待,为6万个家庭提供子女入学优待。
“文明帮帮码”通过你帮我帮大家帮,打通志愿服务供给端和需求端,实现志愿服务的准确及时、便捷高效,注册文明帮帮码也成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证明,个人信用的重要体现。
数字赋能,“码”上互助,志愿服务添彩“浙江有礼·最美杭州”,让“文明之花”开遍大街小巷。展望未来,杭州正以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目标,把精心筹办亚运会和全民志愿服务行动结合起来,用心用情讲好“志愿善城”故事,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