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不老,岁月如歌。海宁,是一块拥有着悠久历史的热土,犹如一颗绚丽的宝石,镶嵌在江南大地上。
历史的烟云拂过潮城,积累起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这里,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水平领跑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发展覆盖城乡每个角落;在这里,国家级、省市级文艺精品蓬勃而出,托举起最璀璨的文化星空;在这里,文化产业发展逐浪而行,追赶大势……
如今,海宁在全国文明城市的光环下,如何实现高位进阶,争创典范?除了继续加强城市精细管理,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等工作外,展现海宁独具特色的城市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成为创典范的又一重要工作之一。
文化是城市的“精”“气”“神”。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的海宁是如何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去年启动的潮城文化复兴行动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盐官音乐文旅项目为例,2018年开始,海宁尝试与专业团队合作,沿着盐官这个千年古城原有的肌理,对其进行全面的焕新改造,重点打造音乐的小镇,被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和省市县长项目、省“4+1”项目。目前,项目已初具形象,2023年将试运营。
由一岛三街区组成的硖石景区,充满“洋气、文气、烟火气”,今年要开街运营,将探出名人文化IP向名人经济跃升的新路径
打造“静安”品牌,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共建王国维国际研究中心,创设静安大讲堂,建设静安智慧书房21个、静安书房15个,打响了“静安”阅读品牌,成功将“15分钟阅读圈”提档为“10分钟阅读圈”,每年累计开展各类阅读活动5500余场次
成立市委、市政府领导任院长的海宁名人研究院,加强对全市名人文化研究、传承和弘扬的统筹协调,已建成“一带+多点”的名人场馆全布局,形成名人集聚效应。
发挥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等高校的文化交流桥梁作用,举办文化名家对谈、潮文化研讨等活动,利用各类媒体对外宣传推广海宁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同时,打造体验式消费打卡地和独具海宁特色的城市“文化会客厅”,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尊崇感。文化产业是海宁调结构、促转型、助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抓手。而今,文化产业掀起的新浪潮正在让这颗沪杭之间的明珠更加璀璨。
目前,海宁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1个,浙江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2个,浙江省文化创意街区1个,规上文化企业100家,上市企业2家,已经形成了影视、时尚设计、灯彩等特色文化产业。
聚焦普惠共享“加码”市民幸福感
文化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由人民共享,是建设“魅力潮城”的题中之义。
在海洲街道新庄社区,居民贾阿姨的生活“文艺范儿”十足:出家门一分钟,就能到达社区文化礼堂,这里每逢佳节便会开展各类活动;往北走就抵达社区“智慧运动家”,是她每天打卡的健身场所;距离小区500米的步道,是她茶余饭后闲逛的好去处;再往东走就是市图书馆,海量的图书刊物丰富了她的精神世界……
“家门口的这些活动场所让我的晚年生活更充实、更幸福。”贾阿姨喜滋滋地说。
这是海宁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打造“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一个缩影。
目前,全市已有161个“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从城市延伸至乡村,囊括了街道辖区内高档次的文化设施,使城乡百姓能够享受到便捷的文化服务。
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市民感受最多的是日常文化设施的增加和普及。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等专业性文化设施与社区文化中心,已经很好地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圈,城市文化“硬件”显著提升。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近年来,海宁打造“书香城市”的脚步从未停下,书房在海宁肆意“生长”。简易的钢架,肆意堆放的建筑垃圾,在周王庙云龙村,旧厂房摇身一变成了书房。
行走在海宁城乡大地,一张书香“网”正在越织越密。这源于海宁对阅读空间的创新。老街上、花店中、商城内……静安书房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书香浸润的海宁,让市民享受到了触手可及的文化幸福感。
如今,文化生活已经渗透到每一位市民的生活细节里,成为广大市民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
延续历史文脉文化遗存焕发新活力
一座城市的魅力,需要文化底蕴做支撑,需要有深厚的历史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
小桥流水人家,古街白墙黑瓦,正是这样的江南景致、最让人魂牵梦萦。家住南关厢的李大爷常爱到家门口的老巷子转转。“海宁的南关厢,就是属于海宁人的专属记忆。这里每一条小巷、每一幢老屋、每一棵古树都刻着深深的历史文化烙印。”家门口的这般景致,让李大爷不禁感慨。
走在海宁的街头巷尾,随处可以触碰到历史在这里留下的痕迹。
在海宁,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先有横头街,后有硖石镇”,足以见证横头街的历史悠久。这里曾是江浙一带大米的集散地之一,藏着硖石米市曾经的辉煌岁月,内现存东牛弄、西牛弄两条老巷,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砖木结构古建筑20余处。
经过不断打磨,这条沉睡的老街将被唤醒。未来,横头街将重点打造餐饮、酒吧、休闲娱乐一条街,文化传承区、夜经济体验区、滨湖宴请区、时尚购物区、国际精品酒店五大区块,现代文创产业的植入也将重现古街巷的昔日繁华。“想不到海宁的变化这么大,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让人流连忘返!”这是不少“二刷”海宁的游客发出的共同心声。
除了对背街小巷的改造提质,海宁的非遗文化也重新焕发了生机。
近年来,“非遗在校园”“非遗在景区”“非遗在礼堂”“博物馆第二课堂”等活动精彩纷呈,各类非遗演绎和非遗“面对面”体验活动,为市民献上了丰富多彩的非遗大餐;成功打造了“三课一忆”非遗传承实践品牌;编撰出版《守护皮影——海宁皮影戏保护工程十年成果汇编》;推动硖石灯彩、海宁皮影戏等非遗产业化发展,引导带动灯彩传承基地、灯彩产业公司开发文创园林灯彩实现量产,扶持民营皮影剧团常年开展保护传承活动,激发活态传承发展内驱力。
深厚的文化底蕴,开放的城市精神,创新的文化思维,不仅丰厚滋养着海宁的文化底蕴,更把这座城市的“魅力值”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