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批系列案、14家服装店、21.9万元欠款,均指向同一个被告。因行业交易习惯,双方没有签订书面买卖合同,仅凭欠条、销售单等凭证,商家能否追回货款?
惠东县人民法院综合考量当地服装行业交易习惯,通过合并审理、积极行使释明权、依职权调取证据等方式,认定买卖双方形成事实上的买卖合同关系,助力14家服装店追回账款,为小微企业经营发展提振信心。
买家赊账失踪 货款无处追讨
亿某服装等14家店铺均在惠东县某商贸城经营服装买卖。商贸城的常客龚某,自2019年起先后前往上述14家服装店批发服装,鉴于当地的交易习惯,双方未签订买卖合同,亦没有文字约定,龚某仅凭一纸欠条或小票签名即提货走人。起初,龚某会预先支付“零头”再提取货物,日子久了,全额赊账便成为常态。
2020年1月15日,随着疫情的暴发,还没结清货款的龚某突然失联,还陆续将供货商的拉黑,这让大家慌了神,千元到上万元不等的欠单合计赊账21.9万元,这对商户们来说如同重磅一击。
“服装买卖是小本经营,全家就指望这个档口度日,没想到出了这事,真是愁白了头。”服装店急需资金周转,而龚某仍下落不明,无奈之下,14家店主诉至法院,请求判令龚某偿还相应货款及利息,以保障店铺正常经营运转。
合并审理效率高 调查证实情
14个案件被告均为同一人,法官认为采取合并审理的方式最合适,既能减轻当事人诉累,也能提高办案效率。为此,法官专门召集店主们召开庭前会议,逐一征求合并审理的意见,获得了大家一致认可和支持。
庭前会议上,店主们分别提供了欠款单、销售单等原件证据,但上面的署名字迹潦草、模糊不清,是否均为被告龚某所签?带着疑问,法官逐一向店主了解交易经过、交易模式等基本情况,大家表示14家店铺在同一区域,相互知根知底,一来二去便基本确定签字者均为龚某本人。
当地的行业交易习惯是怎样的?14家服装店陈述的情况是否可信?庭审结束后,承办团队前往商贸城突击,发现的确存在一些买家赊账签字后提货走人的情况,与庭审描述情况基本一致。
随后,承办团队还向行业协会进行了解,得知当地服装批发行业交易对象有较强随机性,交易过程中一般不会签订书面合同,也很少出具送货单据,通过赊欠拿货、以欠条或销售单固定货款金额的方式确实符合当地交易习惯。
一朝追回货款 铺主安心经营
经调查,承办团队基本捋清审判思路。考虑到14家服装店仅提供欠条、销售单、零售小票等零碎材料,证据较为薄弱,法院结合当地基本交易习惯、服装店主的陈述,对比各案证据中龚某书写笔迹、聊天记录等材料,查明各案之间证据能够互相佐证,互为补强,已达到高度盖然性标准,认定买卖双方形成事实上的买卖合同关系,最终判令龚某向14家服装店支付货款共计21.9万元及利息。
“一开始还觉得追回钱款希望渺茫,没想到法官这么用心,前前后后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查证,终于有了让人满意的结果。”其中一家店主感叹道。
一些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日常管理不规范,在商事纠纷中因证据不充分而容易处于不利地位,惠东县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全面查清案件事实,促使同类案件一揽子审结,帮助小微企业追回账款,防止他们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转化为诉讼中的不利地位,努力实现了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