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8大高个”VS“旋风小子”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落幕!北京亦庄为何“领跑”?|“奔跑吧”具身智能②
更新时间:2025-04-19 22:35:55 浏览次数:

  八年前的嘉兴乌镇,AlphaGo以3∶0的总比分战胜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洁,在这场计算机顶级程序与人类顶尖棋手之间的围棋比赛中,人类败下阵来。八年后的北京亦庄,另一场“人机大战”打响。机器人不再执子,开始赛跑。

  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落幕。来自北京亦庄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冲线,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桂冠;来自北京昌平的“小顽童”第二个完成比赛,获得了亚军;亚军“小顽童”和第三个冲线的“旋风小子”都来自松延动力团队。

  
 

  松延动力“小顽童”队正在最后冲线 虽然并非人类和机器人赛跑,但这依然是一场特殊的半马。半马赛道被划分成两个区域,中间被绿化带和围栏隔开,一侧是人类跑者使用,另一侧提供给人形机器人。

  人要吃饭喝水,机器人需要充电。不过,按照规则,比赛鼓励赛队机器人全程奔跑,鼓励赛队不更换电池,不更换机器人,如更换机器人须罚时。这场特殊的半程马拉松比赛为何选在北京亦庄开跑?半马比赛之外,哪家机器人企业会在市场比赛中胜出?具身智能还将释放出怎样的产业集群效应?

  刚刚完赛的松延动力算法副总裁崔文昊,在接受在本次的机器人马拉松比赛中,松延动力派出两支队伍,分别是“旋风小子”队和“小顽童”队,参赛的机器人都是公司自研的N2人形机器人。“小顽童”队第二名冲线,并取得了比赛亚军。而另一支“旋风小子”队,虽然是第三名冲过终点线,但因为换了机器人被扣时,最终没能拿到比赛的季军。

  
 

  松延动力的N2机器人 崔文昊告诉此前而本次参赛这款身高还不足1.2米,像个小朋友一样的机器人,在赛场和网络流传的中都得到了许多的关注。还有网友亲切地称N2为“小孩哥”。崔文昊表示,松延动力在现场也感受到了观众们的肯定,他们也感到很开心。

  智平方创始人兼CEO郭彦东在回复

  人形机器人不是要取代人

  落到产业链上,尽管目前处于初级阶段仍是行业共识,但市场最为关注的变量——价格,已经较此前有了明显下探,为量产和更多科研尝试留下了空间。

  举例来看,据部分人形机器人厂商的报价,2022年时单台的成本起码要超过百万元。3年后的今天,据优必选首席品牌战略官谭旻在近期接受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逐步发展和机器人造价下探的前提下,不需自行制造机器人也能参与研发成为当前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又一模式。

  据宇树科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现场确实有不少的宇树客户用自己的算法参与了比赛。“这次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现场有不少我们的客户用他们自己的算法参与了比赛,所以在现场能看到不少我们的机器人。我们最近事情比较多,没时间好好准备比赛,和很多其他机器人公司类似就没直接参与了。不过我们一直在和主办方一起支持协助准备这次比赛,希望大家一起共同推动机器人行业的进步。”上述工作人员称。

  
 

  本体为宇树机器人的“参赛选手” 而谈到人形机器人什么时候能取代人类,谭旻表示,生产力的革命不应拘泥于短期的投资回报率,就像汽车取代马车,短期效率表现或许不突出,但代表未来的方向。谭旻还进一步强调,人形机器人真正的“竞争高地”不是要取代工人,而是要缔造最先进的生产力。

  放眼行业,从当前的几种探索模式来看,人形机器人厂商大多聚焦在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三大场景上。

  此外,也有企业主攻文旅及科研教育市场,向海外高校输出教学机器人。据优必选方面透露,2025年东风柳汽计划在上半年完成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批量进入汽车工厂;居然智家拟于2025年底前采购部署500台优必选仿真人形机器人,合作期内计划销售1万台。

  为什么是北京亦庄?

  对于为何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选择在北京亦庄开跑,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李志起在接受在他看来,具体表现为三方面。首先是全产业链覆盖。亦庄已集聚小米机器人、优必选等300余家生态企业,构建了“核心零部件+六大类机器人”的“1+6”产业体系,覆盖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到整机制造、再到多元应用场景落地的完整链条。

  其次是技术创新突破。“亦庄在具身智能核心技术攻关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此前发布了全球首个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实现雪地高速奔跑、百级台阶攀登等突破。清能德创等企业关键零部件则实现自主可控。”李志起接着说。

  技术、产业链之外,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同样重要。他认为,北京还具备应用场景规模化,通过开放九大标杆场景,如高端制造、医疗康养等,释放超万台机器人应用需求,可以加速商业化验证。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在接受从技术成熟度的曲线来看,具身智能现在正好处在一个拐点,正从技术萌芽期向产业膨胀期过渡。“过去大模型的商业化路径并不清晰,包括大语言模型以及多模态大模型在商化落地上,一直都缺少一个有形的抓手。”陈端补充道。具身智能产业无疑为大模型的商业化提供了场景端的落地载体支撑。

  而北京作为国内产业高地,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本投入,正加速抢占市场先机。针对此,李志起表示,北京具备政策与生态优势。依托国家级经开区和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定位,北京通过“1+20+N”政策体系和31个创新平台,构建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场景落地”的闭环生态。

  此外,科研与人才储备上,中科院、清华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密集,支撑基础研究;海淀区人工智能企业超1300家,占全国大模型备案量七成,形成技术策源地。

  “总体来看,北京及亦庄在具身智能领域已形成技术、产业、政策的多维优势,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核心技术自主性,如传感器、操作系统等,和跨领域协同,如,电商平台场景赋能,以巩固全球创新引领地位。”李志起补充道。

  陈端告诉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