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累计卖出大约10.8万台Keep智能单车、150万条Keep手环、100万台Keep智能秤和19.7万台跑步机。
尽管自有品牌产品在营收中的占比从最初的近60%占比有所下降,但仍稳在50%以上,占了Keep营收的半壁江山。
Keep的第二大业务板块是会员订阅及线日的六个月内,Keep平台的平均月活跃用户为3770万,会员渗透率为9.7%。可以看到,Keep庞大的会员盘被搅动之后,其在营收中的贡献度在不断提升。
在招股书中,Keep将自己的全面健身解決方案分为三条业务线:线上健身内容、智能健身设备以及配套运动产品。
线上健身内容主要为录播课和直播课,两者均由内部开发或由第三方创建。
智能健身设备包括智能单车、手环、体重秤及跑步机,Keep认为这些设备可以与线上健身内容协同配合,增加平台对用户的价值。
配套运动产品则是运动商品“周边”。比如瑜伽垫、运动小器械以及运动健康食品等。根据灼识谘询报告,按商品交易总量计算,keep是2021年中国最大的瑜伽垫品牌,市场份额为14.9%。
从线上部分来看,Keep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已经形成闭环。
在招股书中,Keepland的营收表现没有被过多提及。
关于线下门店,Keep经历了一点小波折。
2018年,Keep开始在一线城市布局线下门店Keepland,但一直未见水花。2020年疫情到来之前,Keep关闭了北京、上海部分店。虽然当时这一决策被外界解读为线下成本过高,无法盈利,但如今看来,关店之举也算成功躲过疫情影响。
然而一位知情人士告诉
除了自营门店,Keep更多采取了合作门店的方式,使用某一时段传统健身房的场地,由Keep提供教练、课程及团课运营。
今年初,Keep重新开始认真做Keepland,一度被市场解读为“为冲刺IPO做准备”。
但目前来看,线下受到疫情影响等不确定性风险较之线上而言可能性更大。
当下,线下健身房的竞争已经相当激烈。乐刻旗下团课品牌LOVEFITT以及超级猩猩等品牌,在性价比、用户体验等方面开始深耕,Keepland面对的竞争与投入或都比想象中要大。
Keep寻增量:重点仍是用户盘
自Keep创立至去年提交招股书,这轮“长跑”中,Keep最为市场关注的便是其盈利能力。
Keep自2014年9月创立,2015年2月推出Keep线年,平台的月活跃用户达到1000万,2019年平台订阅会员达到100万。根据Keep公布数据,2021年其注册用户数量达3亿。
此次招股书显示,于2020年、2021年及截止到2022年6月30日的六个月内,Keep平台的平均月活跃用户分别为2970万、3440万及3770万。2022年第二季度,平均月活用户达到4108万。
一方面用户月活用户速度在放缓,一方面,keep仍处于亏损状态。
此次招股书显示,按照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2019年、2020年、2021年Keep公司调整后净亏损额分别为3.66亿元人民币、1.06亿元人民币、8.27亿元人民币。2022年第一季度,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下Keep公司经调整净亏损1.55亿元,
Keep对此的解释为“投资于品牌、创新、优质的健身内容及产品供应以扩大用户群及为长期盈利能力做准备而产生亏损”。
而扩大用户市场,可以同时解决以上两个问题。keep自2021年开始,已有意关注平台用户的构成,并按不同价格水平推出更多种类的内容及产品,以迎合大众人群的多元化需求。
比如,为了吸引不同年龄、兴趣领域和地点的用户来进一步扩大市场,Keep于2021年开始提供广泛的武术和舞蹈内容,于2022年开始提供球类运动内容。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以及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Keep月均会员留存率分别为70.8%、73.3%、71.7%及69.4%。对应年份每名月活跃用户的月均锻炼次数分别为4.3次、5.0次、4.1次及5.0次,而每名订阅会员的月均锻炼次数分别为13.5次、10.9次、7.2次及8.2次。
Keep表示将继续完善内容和用户界面,以吸引目标用户群体。但对于此轮估值,李成东认为,keep月活用户数据增长放缓或许对估值将造成一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