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曾刚:中美贸易关系缓和提振全球经济信心,短期内将对全球金融市场资金流向产生多重积极影响
更新时间:2025-05-15 23:14:50 浏览次数:

  5月14日,由中共成都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指导,成都市天府新区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成都现代金融产业生态圈联盟主办的“经济全景新格局下金融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与展望”专题讲座在成都举行,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成都市天府新区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作为讲座特邀嘉宾,为当地金融机构从业者、民营经济企业决策者及产业实践者深度解析了关税冲击背景下的宏观经济形势,并结合全球化视野与本土化策略,研判产业机遇。

  短期内人民币汇率有望保持相对强势

  首先,人民币升值,说明市场对中美贸易关系改善的高度认可。中美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经贸摩擦缓和有助于稳定全球贸易环境,提振全球经济信心。市场预期中国出口企业将从中受益,外贸形势有望回暖,带动资本流入,进而推升人民币汇率。美方取消大规模加征关税后,出口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对美元需求减少,对人民币需求增加,这直接推动了人民币升值。

  其次,关税取消后,中美双方的供应链恢复顺畅,企业信心增强,也改善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人民币汇率作为市场预期和信心的风向标,是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重新评估的直接反映。

  但需注意,汇率长期走势仍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中美贸易协议的实际落实、全球经济环境,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等。总之,日内瓦会谈成果提振市场信心,增强了人民币的势能,但保持理性、警惕外部不确定性仍至关重要。

  总体来看,中美贸易关系缓和直接驱动风险偏好的提升和资本流动结构的积极变化,人民币资产短期受益明显,外资持续看好,全球金融市场资金流向更趋开放与均衡,有助于全球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但长期效果还需关注政策落实和后续谈判进展。

  金融“组合拳”经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总体上看,中国应对关税冲击的金融“组合拳”协调有序,兼顾稳增长、防风险、促开放三者平衡,不仅有效应对了外部冲击,稳定了市场预期,还提升了中国金融体系的韧性和国际话语权,展示了负责任大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担当。这一经验对其他经济体应对关税冲击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当前的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正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带来新的增长空间。从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看,消费领域值得重点关注,特别是在一些消费边际倾向较高的区域,经济活力有望进一步提升。比如,成都近年来消费环境打造得很好,就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和企业投资。

  在技术层面,中国将更加注重特定领域的突破和创新,比如生产端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半导体等等,消费端的数字经济、养老与健康、娱乐等等。通过技术突破,中国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产业竞争力,还能拓展新的市场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中国的国际化方向也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主要是为了规避美国的关税政策,通过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来维持市场份额。随着中国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国际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和其他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未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从短期的关税规避转向长期的市场拓展,通过对外投资和出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际市场份额。

  在产业链重塑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也将更加注重市场拓展,通过产能、技术、资本以及商业模式的输出,拓展海外业务,提升国际影响力,更好地应对全球市场的变化。中国企业的这一转型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的经济韧性,还将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