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拐点已至!预计到2030年左右,中国一线城市一辆Robotaxi的年收入将达数十万元,而成本却会下降70%,一个数千亿的蓝海市场正在打开。
小马智行CEO 彭军接受股价的走势,也印证了资本市场对Robotaxi未来的极度看好,小马智行近16个交易日大涨312%,5月14日市值61亿美元,位居全球Robotaxi上市企业头部。
目前,北上广深穿行的小马智行Robotaxi,已实现了累计50万小时的全天候运行,单车日均最高达15单。
彭军表示,2025 年将是 Robotaxi 的量产元年,小马智行今年将按1000辆车排产,车辆毛利有望转正,“从目前进展来看,我们不是每投放一辆车亏一辆车的钱,而是每投一辆车至少是不亏钱。”未来三年,小马智行将投放上万辆Robotaxi。
从技术的发展看,我们是很有信心的,因为已经有这么长时间的数据积累和安全记录。从上海车展发布的三款车,也可以看出我们在和车厂深度合作,做整个车的适配,而且现在和上一代Roboataxi相比,成本有70%的下降。因此,在技术、量产、成本各个方面,基本上都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点,这也是为什么说今年是Robotaxi量产的元年。目前,我们产线已经改装好了,马上就会开始生产。
另外,从供应商角度来看,包括激光雷达厂商、芯片厂商、摄像头厂商,出货量都更大了,现在一颗激光雷达已经能做到千元级别,后续可能会降至千元内。另外,降本的大头主要来自车载计算单元、传感器和车体本身的降本。比如,最核心的GPU,在降本方面,做国产化替代后,价格可能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左右。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本身的技术在不断优化,比如算力,我们用了原有算力的1/3实现了同样的功能,这样成本就可以下来了。
我们最新的第七代Robotaxi车型,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已经下降了70%。在客端,小马智行除接入滴滴外,还接入了多个主流网约平台,如高德、如祺出行、支付宝、阳光等。最近一年,80%的订单来自小马智行自己的App,20%来自第三方。按照我们当前收入端的发展情况,车辆在接下来5年的运营里,收入是可以把所有成本覆盖掉的,包括运营成本、车辆的成本。
另外,刚才说的量产元年,还有一点很关键,就是车辆本身,从目前进展来看,我们不是每投放一辆车亏一辆车的钱,而是每投一辆车至少是不亏钱。以此发展,随着规模够大,服务费、保费等也会有规模效应,财务状况也会变得越来越好,所以最后都是跟量相关。
最近工信部一些明确的宣传口径,对行业整体而言是好事,让用户能够更好地区分不同产品的形态,短期内对我们也会有一定影响,因为我们也不愿意过多宣传,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实际上对用户而言,对我们发展而言,是更好的。
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法律法规的突破,未来没有方向盘的Robotaxi,完全是可以想象的。
从技术指标、运营层面来看,国内比海外更靠前,因为海外的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开放区域的人口量和建成区面积,与国内无法相比,我们场景覆盖更广,如机场、火车站等地。美国则侧重于市中心运营,并涉及餐食配送等多元化应用。
从投放数量来看,我们比谷歌Waymo投放车辆数相对少一些,今年开始我们会有一个比较大幅的增量。
另外,现在Robotaxi的平均行驶速度,基本上与城市交通流的平均速度相等,有时甚至略高。关于效率能优化提升多少,这是一个前沿问题。有研究通过仿真验证,随着Robotaxi渗透率的提升,可以使城市交通流分布更均匀,进而提升整个路网车辆的平均速度。由于人类驾驶是个体智能,而Robotaxi由云端平台调度,其行驶的平行性、速度、方向和位置可以实时优化,因此,理论上,随着Robotaxi车辆渗透率的上升,城市交通流速度有望提升。
此外,在过去一年,可以看到我们和政府携手,在应用场景上也做了很多拓展,比如机场、火车站、市中心都可以搭乘了。
我是学计算机出身,也是一名工程师,在面对自动驾驶这一高端领域,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任何一个做技术的人都是很兴奋的,而Robotaxi被视为自动驾驶技术最早实现商业化且最具可预见性的路径之一。首先,方向上是让我们非常愿意为之投入的,这个创业是挺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谈规模化时,除了车辆成本以及技术等核心要素外,政策层面的支持同样至关重要。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已被列入 “十四五”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多部门联合推动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化和道路准入。地方层面,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在责任认定、道路测试、商业化运营等方面分别提供政策支持。例如,上海明确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事故时,由车辆所有人或管理者先行垫付赔偿金,随后可向责任方追偿。此外,保险行业也在积极探索覆盖Robotaxi风险的产品。
对于小马智行来说,一定不是一个供应商,而是一个出行服务提供方。在这中间,很多事情可以通过合作伙伴来完成,但有些事情则是必须我们来做的,比如自动驾驶的安全性肯定是我们来保障,而车辆生产、目的地选择、舱内体验等,这些肯定是可以和合作伙伴一起来进行的。
按照现在的进展,行业拐点已至,预计到2030年左右,Robotaxi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元,届时,其占全国共享出行的比例,大概会在30%以上,上路的Robotaxi保有量可能达到数万台级别,一线城市Robotaxi单车年营收将达数十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