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头部公司一季报观察|竞争加剧、价格下降影响利润表现 行业发展依然靠抢血浆站资源
更新时间:2025-05-09 23:22:26 浏览次数:

  24个年头没有新厂商入局,具备生产资质的玩家也不超过30家,在众多的医药细分赛道中,血液制品可能是最稳的一条。2024年,板块内9家上市公司全部实现营收增长,7家实现归母净利润增长。

  但到了今年一季度,有8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其中包括2024年的营收冠亚军——上海莱士和天坛生物,二者归母净利润降幅分别达到了25.20%和22.90%。

  对于“增收不增利”,天坛生物给出的解释是销量增长带动了收入增长,但产品价格下降减少的利润大于销量增长增加的利润,导致归母净利润减少;人血白蛋白产品价格下降主要因为集采和市场竞争加剧。

  价格影响会持续多久?5月8日,血液制品价格下降,天坛生物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22.90%

  从收入和净利润的绝对值看,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和华兰生物是国内血液制品的三家龙头企业。2024年,三家企业的收入依次超过80亿元、60亿元和4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超过20亿元、15亿元和10亿元,是业内仅有的净利润达到十亿元以上的公司。

  但即便是头部公司,也有两家在今年一季度遭遇了净利润下滑。其中,天坛生物一季度“增收不增利”,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2.90%。对此,公司在业绩快报中给出的解释是,销量增长带动了收入增长,但产品价格下降减少的利润大于销量增长增加的利润,导致归母净利润减少。

  另外,上海莱士今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25.2%。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都较2024年同期大幅增加;因为应收账款较期初增长,公司计提坏账准备增加,导致信用减值损失大幅增加481%。

  
 

  对此,上海莱士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一季度顺应市场变化,动态调整了部分客户的账期。存货规模增长,主要系医保政策以及市场变化等因素导致人血白蛋白销售放缓,及进口白蛋白储备量增加所致。

  不过,与天坛生物所说的“2025年血液制品价格较2024年前三季度降低”有所不同,上海莱士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及下属公司生产的产品价格相对较为稳定。

  而华兰生物表示,公司主要产品2025年一季度销售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该公司也是去年收入前三的企业中,在今年一季度唯一实现净利润正增长的企业,增幅接近20%。

  为何存在两种口径?前述血液制品业内人士告诉集采影响可控,人血白蛋白的国产替代更值得关注

  对于产品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天坛生物曾以人血白蛋白为例,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做了进一步说明。一方面,近年来进口人血白蛋白批签发数量持续增加,在国内市场的占比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加剧;另一方面,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加快了产品价格下降。

  实际上,集采和国产替代是血液制品行业广受关注的两个话题。根据太平洋证券去年12月的研报,业内进行的3次血制品集采分别是2021年9月广东牵头的11省联盟发起、2023年5月河南牵头的19省联盟发起、2023年9月北京牵头的京津冀联盟发起。

  但需要注意的是,血液制品由于原料稀缺,集采影响相对较小。以广东等11省联盟集采为例,只要报出当前市场最低价或最高限价,就能获得100%预报量和分配量,无需竞价,规则温和。

  而且,血制品临床需求刚性,静丙、白蛋白两大品类在其适应证上罕有其他可替代药物;行业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过于激进的中标规则可能会对行业供需关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券商研报普遍认为,集采趋势下血制品价格波动风险较小。

  更值得关注的,是人血白蛋白的国产替代。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约占血浆蛋白的60%。根据国金证券研报,在各类血液制品中,人血白蛋白作为临床上被广泛使用的一类血液制品,占据国内血液制品的市场主导位置。但我国血浆供应量尚不足以满足国内市场对于人血白蛋白的需求,2020年,亚太地区人血白蛋白供给缺口对应血浆量超过1万吨。

  目前,人血白蛋白是国内进口的唯一血液制品品种。华兰生物在4月28日的电话会议上提及,近年来进口人血白蛋白批签发数量持续增加,预计2024年进口人血白蛋白批签发量占总批签发量的68%,对国产人血白蛋白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前述血液制品业内人士告诉
 

  京津冀“3+N”联盟药品集采中进口人血白蛋白品牌报价普遍低于国产品牌

  为何如此?天坛生物方面对需要承认的是,长期以来,我国需要依靠进口人血白蛋白来填补需求缺口。目前,血液制品供给端高度集中,国外仅剩不到20家血液制品企业,其中美国5家、欧洲8家。杰特贝林、基立福、武田、奥克特珐玛等4家血液制品巨头凭借其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产品种类、采浆量和产品市场份额均占据行业主导地位,约占全球市场75%份额。

  太平洋证券指出,短期内,国产人血白蛋白对进口人血白蛋白进行大规模替代存在压力,一是因为国外人血白蛋白供应过剩,其价格较低,这使得国产产品在价格竞争上处于劣势;二是因为人血白蛋白的市场推广最初主要起源于进口厂商,其在医院渠道的布局较早,在院内市场拥有较强的渗透能力。

  那么,近期关税变动是否可能改变现有格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人血白蛋白签发5381批,生产企业位于美国的人血白蛋白签发批次占比接近20%,后续生产地为美国的人血白蛋白国内供应存在不确定性。

  华兰生物认为,关税变动预计将影响进口人血白蛋白数量,有利于国内血液制品行业良性发展和国产替代。天坛生物方面则对但前述血液制品业内人士认为,生产地为美国的人血白蛋白签发批次占比相对有限,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其他进口厂商也可以补齐产品的供需缺口,国产替代的进度可能会缓慢推进。

  行业发展逻辑还是依靠血浆站,研发需要考虑商业化因素

  去年12月,曾有业内人士对无论是今年3月上海莱士宣布拟以42亿元收购南岳生物制药有限公司100%股权,还是天坛生物下属子公司成都蓉生以1.85亿美元完成了对中原瑞德100%股权的收购,都证明了血液制品公司对“买血站”的热情。

  这也抬高了血浆站的价格。华兰生物在4月28日的电话会议上透露:“一直参与行业的并购重组谈判,但因竞价过高对企业未来盈利造成压力过大而放弃,后续若有合适的标的公司还会积极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接受但此次接受“不是说国内厂商不能提取出更多的血液制品,而是有些产品的研发成本和潜在市场规模不匹配。”该血液制品行业人士以业内正在研发的高浓度静丙举例称,该产品的价格可能是普通静丙的两倍,但具备经济承受能力的患者有多少?潜在市场规模需要在厂商推广、产品改进后得到验证。

  另外,目前国内也有非上市公司在开发人血白蛋白的替代产品——重组人血白蛋白。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10月末,国内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rHSA注射剂共四项,目前未有产品获批上市。但上述血液制品行业人士认为,该类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成本仍有较大改善空间,短期内很难对现有竞争格局产生影响。

  但上市公司也对这种潜在竞品保持着密切关注。5月8日,天坛生物方面对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