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中卸任多只产品后,近日百亿基金经理、原宝盈基金名将杨思亮的去向有了新动态。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备案信息,杨思亮已在8月底离开宝盈基金,并在近日加盟头部公司易方达基金。
一场看似常规的人才流动,却再次将宝盈基金推至聚光灯下。这家成立至今已有24年时间的老牌基金公司又被称作“深圳公募的黄埔军校”,过去十年,这里走出了王茹远、杨凯、彭敢、肖肖、陈金伟、杨思亮等一批知名基金经理,却也目送他们相继奔向其他舞台。
“黄埔军校”的光环与“人才中转站”的尴尬并存,折射出中小公募在马太效应下的集体焦虑:当平台、激励、资源全面被头部公司碾压,留人还能靠什么?
宝盈基金累计有17位基金经理离职,其中七成担任基金经理的年限超过5年,邓栋等资深人士的基金经理年限更是超过10年;同时,这17人中有9位在宝盈基金的任职时间超过3年,其中6位超过5年,属于公司深度培养的核心投研力量。
翻看这些基金经理离任后的去向,可以发现在Wind有数据可查的人中,多数是去往行业头部基金。张仲维2023年加盟景顺长城,陈金伟同期入职鹏华基金,吉翔则在今年加入了中欧基金;少数选择个人系基金或近几年成立的新公司,此前大热的“奔私”反而不是主流,也可见公募基金“黄埔军校”并非虚名。
但宝盈的持有人也会发出疑问,为什么宝盈基金留不住这些猛将?激励机制也许是核心因素。如果这一环不解决,难以挽回宝盈的人才颓势。
比如今年年初就有坊间传闻称,宝盈基金旗下某基金经理,业绩高光的这年,年终奖仅为税前10万元,骨干投研人员的薪酬水平可见一斑。“业绩差了肯定不行,但业绩好也没有激励机制,就不能怪‘人往高处走’了。”
核心投研人才流失的冲击,直接反映在管理规模的波动上。事实上,宝盈基金曾有过辉煌时刻,成立短短四年后管理规模就接近800亿元、行业排名第28位,远超一众知名公司。
不过,在此之后的几年间,宝盈基金的管理规模出现连续下滑,到了2019年中甚至跌至200亿元出头,相比高点缩水超七成。近几年该公司规模有所回升,也一度增加至800亿元以上,但后续并未保持住上升势头,又开始“冲高回落”。截至今年年中,宝盈基金最新管理规模为732.93亿元,与2015年相比不升反降,排名也跌至第73位,与行业整体的快速发展反差较大。
更严峻的挑战或许在于“人才断层”。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0日,宝盈基金在职的18位基金经理中,有半数任职时间不足3年,其中5位任职时间不足或刚满1年,属于新手基金经理;而任职时间超5年的基金经理仅剩2位,其中一位是量化投资部总经理蔡丹,另一位是主攻固收产品的吕姝仪。主动权益领域青黄不接的现状,让宝盈的投研传承面临考验。
中小公募留人难: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人才流失困局
就此看来,包括宝盈基金在内,中小基金公司之所以陷入“培养得出,留不住”的困境,本质上是内部机制短板与外部行业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部来看,激励机制不足和平台资源限制是导致核心人才流失的两大核心原因。
例如,在激励机制方面,中小基金公司与头部公募的差距尤为明显。有公募人士告诉除了薪酬,平台资源的限制也成为核心人才离开的重要原因。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运营曾方芳对举个例子,在投研支持方面,不少中小基金公司的研究员团队规模仅为头部公司的1/3~1/4,且覆盖行业有限,难以满足基金经理对细分赛道的研究需求,很多时候只能依赖外部报告,“这对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影响很大”。
渠道资源方面,中小基金公司的产品发行能力也远不及头部公募。还是以宝盈为例,Wind数据显示,从2021年至今年6月底,宝盈基金累计发行新基金23只,平均首募规模仅为7.18亿元,其中超过半数首募规模不足5亿元;而同期另一家头部基金发行新基金超过240只,除去ETF也有112只,平均首募规模达20亿元,其中14只基金首募规模超50亿元。渠道资源的匮乏,不仅限制了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增长,也会影响其职业发展空间。
而从外部环境来看,公募行业的马太效应加剧,也让中小公募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截至今年年中,管理总规模突破万亿元的基金管理人已有8家,而在5年前仅1家;相比之下,行业里还有近40家公司的管理规模不足百亿元。资金的集中带来了资源的集中,头部公募能够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投研建设、薪酬激励和渠道拓展,从而形成“资金、资源、人才”的正向循环,而中小型公募则陷入“资金流失、资源缩减、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公募基金行业的人才流动也日益市场化。随着私募、券商资管、银行理财子等机构的崛起,基金经理的职业选择更加多元,核心人才的议价能力显著提升。对于中小基金公司培养的核心人才,当头部公募或私募伸出橄榄枝时,无论是薪酬待遇、平台资源还是职业发展空间,都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盈米基金研究院指出,随着公募基金行业头部化和集中化趋势的加剧,头部基金公司具备大平台效应,更易吸引且批量培养优秀基金经理,长期沉淀的优势还推动其向团队建设方向发展,对人才需求增加。同时,越来越多基金公司更重视团队建设,而非单一打造明星基金经理。
面对中小型公募普遍存在的人才流失问题,行业也不断有机构在探索破局之道。例如,有公司此前在业内试点事业部制改革,给予投研团队更大的自主权和收益分成比例;也有公司通过扩大股权激励面,将核心投研人员的利益与公司长期发展深度绑定。此外,正如曾方芳所说,中小型公募可以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或投资策略,打造特色化的业务品牌,吸引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兴趣的优秀人才等。
公募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中小型公募而言,能否留住核心人才,不仅关系到公司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影响着整个公募行业的生态平衡。从“培养人才”到“留住人才”,宝盈基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也是所有中小公募公司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