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子上摆的是这几个小时的订单,地上摆的都是上午的单子,都还没来取。”8月7日18点,霸王茶姬某门店的一位员工神情疲惫,指着地上包装好的外卖订单说道。据
地上摆满了待取的外卖单 8月7日,“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再次引爆外卖平台,而在平台补贴、社交传播与流量争夺的多重作用下,迅速演变为一场全行业的“外卖混战”。
一边是品牌订单暴涨,另一边则是门店员工高强度操作,有的门店甚至关掉了外卖下单渠道。外卖平台借此调试骑手调度系统、拉新抢地盘,品牌与门店则在高流量与低实收率之间两难。
这些场景似曾相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几乎复刻了7月“外卖补贴大战”的盛况。补贴与流量下的“立秋奶茶大战”,可能远没有想象中那样甜。
一般品牌会上新产品,并提供力度不错的折扣,今年热闹空前,外卖平台也加入造势了。”一位行业人士告诉平台“加码”带来了线点,“你要点单吗?现在只用排队半个小时。”一家霸王茶姬门店的店员表示,他们刚刚“送走”两波订单高峰,门店6位员工已经累计做了2000多杯茶。
另一位员工表示:“上午点单你要排队4个小时,我们当时压了600多单。”上述两位员工均神情疲惫,但她们手里的活并没有停止,为了方便快递小哥取单,店员撕下A4纸,用加粗的马克笔标记“平台+单号”。多位骑手表示,第一波奶茶点单高峰从中午11点左右开始,持续到下午1点左右。“今天的奶茶单是真多。”一位骑手告诉在第一波订单高峰袭来时,一家名为邻里手打柠檬茶的门店把外卖平台的接单功能关了。这家店只有不到10平方米,原本只有2个员工。“今天我们4个人,还是做不出来。真的搞不定。”店长告诉在这家店旁边,一家兰熊鲜奶店铺里的4个员工忙得团团转,他们被多名骑手催餐。“他们做不出来的,今天的奶茶最‘卡’。我上午有3个单根本没去取。”一位骑手抱怨道。
外卖骑手取的奶茶单 产能濒临“崩溃”,部分订单还出现“无人取货”的情况。一家霸王茶姬门店的地上,密密麻麻摆放着不下100单包装好的外卖订单。门店员工告诉据
高订单背后 门店的利润空间却没那么乐观
“昨天没有一个品牌不赚钱。”一位奶茶品牌的加盟商告诉从订单量来看,这一天的确算得上是奶茶店一年一度的“高光时刻”。但在高订单量的背后,不同城市、不同经营模式的门店,感受到的“收益”并不一致。
在一些下沉市场,比如县域、乡镇,门店堂食仍是主力,加盟商的实收率相对较高。但在一线、二线城市,门店的利润空间就没有那么乐观了。
“补贴抢走了大量堂食订单,而堂食才是利润所在。”一位资深行业人士告诉举例来说,一杯消费者实际付款20元的奶茶,如果是从小程序点单或是到店直接点单,门店实际收到的钱大概为18元,但如果经外卖平台下单,这杯奶茶要被平台抽掉4元左右,加上促销等成本,门店实际收入可能仅在10元左右。
一位加盟商向事实上,这已不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形。在7月中旬那场由外卖平台发起的“外卖大战”中,类似的矛盾就已显现。茶饮行业观察人士张萌表示:“那次我了几个品牌的加盟商,无一例外,他们的反馈都是‘外卖大战什么时候能结束’。单子虽然多,但员工累、效率低、利润薄,大家根本高兴不起来。”
“其实不少茶饮咖啡品牌对外卖大战的态度比较‘暧昧’。毕竟消耗了这么多物料,不管门店挣不挣钱,品牌挣的物料钱是实实在在的。”张萌说,“但一些品牌已经在关注和反思这件事。因为长期来看,加盟商与品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量大但不挣钱对加盟商来说没有意义,传导到品牌,最终口碑、利益还是会受损。”
“外卖平台当然不是好心请用户和骑手喝奶茶、咖啡,他们在抢地盘,可能一段时间内奶茶咖啡的补贴停不了。”一位行业人士告诉
外卖大战拿奶咖“练手” 背后争夺的是骑手资源
茶饮咖啡之所以成为外卖大战的必争之地,根本原因在于其高度标准化、运营灵活、覆盖全天的交易节奏等特点,几乎天然适配外卖平台的运营逻辑。
“茶饮行业突破了外卖行业的两大经营难点——有限供给和峰值即配。”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对具体来看,茶饮咖啡拥有从菜单SKU到制作流程的高度标准化,单品结构简单、生产速度快,可以快速承接平台带来的突发流量。与正餐相比,后者点单与配送的时间集中在中午和晚上的3至4个小时之间,这对平台的骑手运力和调度能力要求极高,而茶饮咖啡的点单时间几乎是全天的,这就大大降低了峰值即配的要求。这使得平台在订单调度和运力安排上更加从容,不容易陷入“峰值调度混乱”的系统性风险。
此外,茶饮咖啡的新品推出频率高、营销能力强,甚至可以给外卖平台提供“专门款”,帮助平台增强用户吸引力、拉高平台的日活与复购,实现差异化竞争。
对平台来说,这些特点使茶饮咖啡成为最适合用来“练兵”的品类。先在这个标准化品类上完成用户拉新、骑手黏性增强与系统压力测试,再反哺至更复杂、更高消费频次的正餐品类,是一种典型的“由浅入深”的运营策略。
而对于骑手来说,茶饮咖啡的订单也更容易完成:重量轻、配送效率高、不需要等待顾客用餐结束。
庄帅指出,这次美团在“立秋奶茶”上的发力尤为明显,“通过奶茶咖啡品类提高订单,从而提高骑手黏性。美团的骑手和用户在阿里的攻势下迁移了不少,他们压力很大”。
这一点从骑手端的策略也能看出端倪。一位本地生活领域资深观察者对不过,骑手的大量聚集,在高峰时段反而衍生出新问题:有门店反映,订单堆积、店内排队、取单混乱等现象激增,骑手蜂拥而至、等待时间拉长、店铺履约压力倍增,订单出错率上升,甚至出现“骑手自选奶茶带走”“顾客点单收到盲盒奶茶”等混乱行为。
平台、骑手、品牌三方混战之下,看似奶茶品牌订单量增长最多,实际上承担履约风险和客户投诉最多的也是它们。没有哪个品牌愿意“永远靠补贴”生存,也没有哪个门店希望长期面对低实收率的经营现实。平台大战短期可带来流量红利,但长期来看,品牌要付出的“代价”正在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