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杜宇
7月10日晚间,利民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李明拟通过大宗交易及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1310.4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按7月10日收盘价20.20元/股计算,李明此次减持将套现约2.65亿元。利民股份公告显示,减持原因为融资还款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在6月6日,公司三名高管也披露了减持计划。这一系列减持行为,恰逢公司刚刚迎来业绩拐点,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利民股份主要从事农药、兽药原药及制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21年至2023年,公司连续三年净利润下滑,但2024年终于迎来业绩拐点,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0.3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1.11%。今年一季度,公司进一步扭亏为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28%,归母净利润达到1.08亿元。然而,就在公司业绩刚刚好转之际,控股股东及高管的减持行为,无疑给市场信心蒙上了一层阴影。
控股股东及高管的减持行为,往往会被市场解读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不足。这种行为可能引发投资者的不安情绪,导致股价短期内波动加剧。尤其是在公司刚刚迎来业绩拐点的关键时期,这种波动不仅会影响现有投资者的利益,还可能削弱市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投资者可能会担心,大股东的减持是否意味着公司内部对业务前景的担忧,从而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大股东的减持行为也可能引发市场对公司内部治理的质疑。投资者会担心管理层是否对公司长期战略有足够的信心,这种担忧可能进一步影响公司的团队稳定性。如果其他核心团队成员也对公司未来缺乏信心,可能会导致人才流失,进而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
笔者认为,面对大股东的减持行为,利民股份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以稳定市场信心。首先,公司应通过及时、透明的信息披露,向市场传递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规划。通过详细说明减持的原因和公司未来的战略规划,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减少市场的误解和不安情绪。其次,公司需要进一步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加强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监督机制,确保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完善内部治理,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管理层的信任。此外,公司应继续加大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方面的投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份额,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为投资者创造更多的价值。最后,公司应定期与投资者进行沟通,及时回应市场关切。通过举办投资者说明会、发布定期报告等方式,向投资者传递公司的经营成果和未来规划,增强市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