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重庆,闷热潮湿。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广场上,一群人正围着一堆“无人机机巢”忙碌着,那里面装着11800架等待起飞的无人机,它们即将进行一场吉尼斯纪录的挑战。
一场表演的成功需要导演、演员、幕后工作人员一起努力。对无人机表演来说同样如此。要完成这次挑战,需要无人机“演员们”突破通信故障、恶劣天气、技术瓶颈等表演障碍,需要导演们设计好一场精彩的剧情画面,更需要幕后技术人员搭建安全稳固的空中表演舞台。
“我宣布,此次挑战最终有效数量为11787架,成功刷新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成功。”6月17日晚9点20分,吉尼斯认证官侯颖的话声落下,新的“最多无人机组成的空中图案”吉尼斯世界纪录随之诞生。与这一纪录密切关联的,是中国作为全球无人机集群表演市场90%份额占据者,这也共同勾勒出中国低空经济从技术追赶走向全球引领的缩影。
无人机表演现场
是本次重庆无人机表演正式开始前的最后一次试飞,试飞被安排在当天凌晨2点。
然而当天刚到凌晨时分,重庆的夜空突然刮起风并下起小雨,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覃海群不得不让工作人员盖起了遮雨布,并与气象等部门保持联系,考虑是否推迟试飞时间。
因天气等意外状况而被迫暂停表演,早已成为无人机表演行业的家常便饭。好在这场雨没有下太久,凌晨1点,雨势渐歇。覃海群示意团队再做最后一次检查,准备启动设备。
“无人机编队表演不是想飞就能飞的。”团队的无人机飞行工程师陆子祥透露,正式表演前,执行服务公司需提交大量资质资料用以申请空域,在得到许可后,再带上安保方案、应急预案等多项材料,向当地治安主管部门申请报备。这背后严格的审批流程,观众是看不到的。
团队正在紧张进行测试
陆子祥虽然才24岁,但已参加过数十次重量级无人机表演秀,他也是这次挑战表演的主飞手之一。
最后这一次试飞很顺利,但表演细节仍然需要修改——相关方临时提出了部分脚本调整要求。
“从最早5月初对接开始,一直到正式飞行前,设计部分都会不断地进行修改。特别是当无人机数量很多时,就算是电脑配置已经最高,设计修改时依然会出现卡顿的情况。”覃海群说,尽管团队到现场的只有30多人,但包括在深圳总部的设计等后端部门的同事,表演前的几天也一直在加班工作。
等到试飞结束,已是6月15日凌晨3点,覃海群与团队依然在忙着进行复盘。
高潮:760米超远距离+贴水飞行
此次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不仅要解决无人机表演的通信问题,团队还要克服“负高度飞行、760米超远距离、贴水面飞行、分散场地协同作业、高低空动态变换”等现场遇到的多重技术难题。
受重庆山地地形影响,要在主城区里找到一个能同时停放上万台无人机的场地并不容易。6月17日下午5点,室外温度达到37℃,重庆规划展览馆外的广场地面上,上万架无人机正被志愿者们摆放出来,并一一安装上电池,仅这一步就花了近一个半小时,而这已然是技术优化后的结果。
覃海群回忆,2020年进行一场表演,共有3000多架无人机,在起飞前需要100多个人一架架手动摆放对齐,所需要的场地也非常大,她形容这是“插秧式”的工作。
这就导致运营的人力成本很高,特别是海外客户反馈,做一场无人机表演,人力成本甚至高过无人机表演本身。
但这也倒逼团队完成了技术迭代。覃海群及其团队决定做一个智能的无人机收纳箱,将12架无人机集纳在一个箱子里。需要现场表演时,只需要打开箱子就能一次摆好12架无人机,无人机能直接从箱子起飞和自动返航归位,将场地面积缩减80%,人力成本降低50%。
无人机被放置在收纳箱中,可大大节省人力等成本
覃海群说,有了这个技术,人力、时间、运营等成本都大幅降低。比如他们在重庆的无人机常态化表演,2个技术人员加上5个地勤志愿者,就能搞定3000架左右规模的表演。
6月17日晚上9点,超万架无人机从南岸弹子石广场腾空而起,组成双编队飞行。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夜空,“星河映江”徐徐展开,星光随“波浪”起伏;江豚跃出“水面”,千里江山图与千古诗句立体呈现;山茶花自穹顶俯视江面,红色花瓣绽放,犹如星河荡漾……上万名无人机“演员”点亮了夜空,聚集在两江沿岸的观众“哇”声一片。
为了兼顾两江沿岸的观众,无人机还需要尽可能飞到江中心,让更多人能看到,这就要求飞行表演达到约760 米的超远距离,而在此之前覃海群及其团队操作的最远距离是500米左右。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覃海群解释,这种距离对于通信、 信号传输都有很大影响。“除了场馆内的基站外,我们还在河对岸架了基站,这也是我们第一次使用4个基站来稳定通信传输。”
尾声:从“工业产品”到“文旅基建”的蜕变
飞行表演结束后,所有无人机依照预设路径精准执行自动返航程序,有序归位至智能收纳箱,覃海群与团队成员立即和吉尼斯认证官就最终挑战成功数量进行严谨核查。
“从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角度来讲,无人机挑战数量越来越多,难度也是呈指数增长的。”侯颖在现场接受侯颖和同事通过现场主控电脑,以及大漠大团队自查出未能成功起飞的无人机数量,对无人机返航情况展开初步核验,但这一方法并未能准确反映无人机情况。
为确保数据的绝对准确,覃海群启动预案,通过航拍技术采集无人机返航落舱影像并实时上传数据,再通过对每一架无人机的落舱状态进行细致清点,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细致工作,最终确认了11787架这一准确数字。
“这个结果也在我们的预料之中。”覃海群透露,这已是自己第五次参加吉尼斯挑战。从2020年的3051架无人机,到2024年的7598架、10197架,以及一个多月前在越南的10518架和这次重庆的11787架,吉尼斯世界纪录一次次被推到新的高度。“重庆这次最惊艳,不仅仅是做吉尼斯表演,还配合着灯光秀一起。比如在对城市的地标建筑展示时还做了光影,可以在天空看到跑动的人影。”
“很多时候并非我们主观想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而是客户为了让人记住这场表演任务提出的需求。”覃海群认为,越过1万架的门槛后,行业就不应单纯去比拼数量,而是要比拼内容,如何将表演形式、内容不断创新,这才是行业需要的。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更加成熟,未来可能在主控以及人力方面会越来越少了。”侯颖也表示,未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升级,在图案设计和操作、最终执行等方面,还会遇到进一步的挑战。
而从拼数量到拼叙事,从技术堆砌到艺术表达,无人机表演行业正经历从“工业产品” 到“文旅基建” 的蜕变。
幕后:连破纪录后得到马斯克点赞
作为5次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无人机表演企业,大漠大的故事始于2015年英特尔100架无人机表演带来的行业启蒙。
当国内导演遍寻本土团队无果时,大漠大董事长刘汉斌接下了这项国内还没有人做过的表演任务。当时还是南航研一学生的覃海群随导师加入,用手工制作的80架五角星无人机完成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表演,这也让团队窥见无人机表演的巨大潜力。同年,公司正式注册。
2017年珠海长隆的常态化驻场成为大漠大发展的转折点,早期技术的不成熟迫使团队依赖人力,却也倒逼技术迭代。2020年,大漠大以3051架无人机首破吉尼斯纪录,此后开启“破纪录”模式:2024年9月,10197架无人机同时升空,打破“单台电脑控制最多无人机同时升空”“最多无人机组成的空中图案”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并得到特斯拉CEO马斯克的点赞。
如今的大漠大已形成研发、生产、服务一体化体系,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100+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主导了全球首部,6次登陆央视春晚并刷新表演纪录。其智能收纳箱技术将3000架无人机的场地需求缩减80%,人力成本降低50%。目前,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超30%。
对话:表演“卷”数量就像追求4K画质
就本次再破无人机表演吉尼斯纪录相关话题,
覃海群及其团队部分成员
这次来到重庆现场的包括公司飞行工程部、拍摄、宣传部门以及研发团队等30余人。目前我们无人机挑战数量在全球范围内来说应该是最多的,从10000架到超过11000架,每一次数量的增加,其实都是对技术的考验,也需要有更多的技术手段来完成这样的事情,因此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测试,研发团队在现场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完成这些测试。
要进行一场安全的无人机表演,无论是从开始准备的检查还是到最后的降落返航,整个流程都必须保证安全,正因为如此,大漠大的第四代无人机上已经配备了降落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