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答将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更新时间:2025-09-11 22:25:55 浏览次数:

  9月10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西夏陵申遗成功,这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方面,国家文物局推出了哪些举措?“十五五”期间还有哪些考虑?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在发布会现场回答“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解冰回答“十四五”时期,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果丰硕,“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西夏陵”等四项文化遗产成功列入。

  目前,我国拥有世界遗产60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1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三星堆-金沙遗址”“江南水乡古镇”“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国家文物局将加强申遗工作与此同时,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系统推进,理顺了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龙门石窟、西夏陵、大足石刻、武当山古建筑群管理体制,强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职能与保护能力。实施了故宫、莫高窟、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一批保护展示项目,持续改善保护状况,提升阐释展示水平。

  此外,文物部门开展遗产保护管理状况专题调研,召开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和大运河、长城保护专题会议,启动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专项行动”。陆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10项保护状况报告,均顺利获得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保护管理获高度赞誉。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家文物局会同相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了关于博物馆展陈展览、公众教育、开放服务等一系列改革发展政策文件,为博物馆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7046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1660家,基本建立起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我国博物馆事业实现蓬勃发展。

  在藏品征集和文物保护方面,全国博物馆新增藏品889.2万件/套,各地公布馆藏一级文物名录,摸清全国馆藏一级文物家底。实施了西藏布达拉宫贝叶经、孔府档案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和珍贵濒危、材质脆弱的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有效保护国家珍贵文化遗产。

  在传播文化、服务公众方面,“十四五”期间,中央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连年组织“博物馆里过大年”等活动,积极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丰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力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

  在促进交流、增进对话方面,举办文物进出境展览和交流活动300余场,推出“秦汉文明展”“丝绸之路”等文物外展知名品牌,引进“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等重磅文物进境展览,有力发挥文物资源独特魅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乔云飞表示,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特别是在节假日,一些热门馆“一票难求”。通过调研发现,少部分博物馆优质藏品展品集中、需求集聚,导致供不应求,这是“供给侧”普遍规律。

  对此,国家文物局积极指导各地文物部门和热门博物馆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一方面增强供给能力,通过大馆带小馆,巡展、借展、联合办展、“云展览”等方式,把更多优质文化资源送到基层;另一方面提升服务质效,科学实施预约机制,丰富优质文博内容,优化参观线路,提升公众参观体验。特别是在寒暑假和节假日,进一步下一步,文物部门还将加强博物馆建设科学规划,注重优质资源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