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意内容的版图上,总有一些标志性事件,能精准定义一个阶段的市场情绪与商业想象力。
曾经,这个“坐标系”由米老鼠或漫威英雄们划定,而在2025年,这一版图上,多了LABUBU与哪吒。
泡泡玛特和光线年半年报,前者上半年营收数额超过2024年全年;后者则营收和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且净利润已接近过去七年净利润的总和。
两者都凭借现象级IP,获得“叫好又叫座”的市场反响。创造“LABUBU神话”的泡泡玛特,在人气巅峰与资本热捧中,流露出主动“慢走”的战略克制;而哪吒背后的光线传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衍生品、游戏、海外市场等全产业链生态上“快跑”。
一快一慢之间,潜藏着怎样的文化IP运营逻辑?
快慢之间
速度上的差异,根植于两家公司截然不同的商业基底与周期。光线传媒的“快”,源于其行业洞察,以及背后的系统性焦虑。
即便手握这一“王炸”,光线月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论坛上依然指出,电影行业已到“重启”之时。他直言,是“个例”,模式“不可”。
半年报特别提及,公司正处于从“高端内容提供商”向“IP的创造者和运营商”转型的过程中,IP运营业务正在成为公司业绩的新亮点和持续增长点。
此外,公司电影及相关衍生业务上半年营业收入31.02亿元,同比增长218.54%,毛利率为80.03%。由此可见,电影及相关衍生业务在公司总营收中占比95.68%。
具体到IP的打造来看,转型的核心,在于重构收入结构。王长田在前述活动中明确提出,必须降低票房在中国电影公司收入中的占比,从当前高度依赖的90%-95%,至少先降到50%。
这意味着,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个转型的“火车头”,其任务是尽可能快地将IP价值注入衍生品等多元赛道。从其半年报来看,“哪吒”IP目前已经覆盖超过30个品类、500多个产品。
但这仅仅是“火车头”的牵引力,光线真正的布局在于构建一个更为庞大的IP矩阵生态:在渠道端,公司已开始筹备线上电商渠道,并计划明年开设首家线下品牌旗舰店;在业态端,不仅组建了超50人的团队开发3A游戏,卡牌业务也在规划推进,主题乐园项目则已进入深入洽谈阶段。
相比之下,泡泡玛特的“慢”,则是不断在这套已被验证的商业模式上,进行战略深耕。
以LABUBU为代表的IP火爆全网,泡泡玛特也在上半年收获了惊人的业绩,毛利率高达70.3%,这一水平已与顶级奢侈品集团比肩——财报显示,爱马仕集团同期毛利率为70.7%。
即便如此,泡泡玛特CEO王宁却反复强调,自己更关心LABUBU成为世界级IP背后的“意义”。他用“金矿”打了个比方:“发现了一个金矿,人声鼎沸都在讨论,人群散去,难道金矿就没了吗?金矿的挖掘才刚刚开始。”
这种克制,指向了一种“周期延展”的经营哲学,也是王宁“尊重时间,尊重经营”的一贯逻辑。
其半年报显示,除了营收高达48.14亿元的THE MONSTERS系列,MOLLY等IP均实现了超10亿元的收入和高速增长,IP矩阵的“厚度”是其“慢”下来的底气。
通过有节奏地推出Mini LABUBU等新品,精细化地开拓高势能市场,泡泡玛特正走出一条主动管理IP审美周期,防止新鲜感过快耗散的“潜心之路”。
IP的“莫比乌斯环”
长期以来,业界对IP变现的讨论,往往聚焦于“通路”。然而,人人都在谈论迪士尼,但鲜有人能成为迪士尼。
光线与泡泡玛特的实践,带出了一个更为聚焦的核心议题:如何让一个高举长期主义旗帜、依赖创意与内容沉淀的产业,与带有不确定性的市场与周期共舞?
一个有趣的战略图景在两家公司之间浮现:泡泡玛特意图补强的故事内核构建能力,正是光线传媒在IP塑造上的核心优势;而光线传媒希望布局的IP衍生开发生态,又恰恰是泡泡玛特已经验证成功的商业主场。
泡泡玛特以潮玩这一快消品形态切入,正在构建起强大的IP矩阵和全球零售网络。但要让这些形象拥有超越玩具本身的生命力,就必须注入扎实的内容——故事、世界观与情感内核。
这正是其半年报中强调“持续深化IP运营”的意图所在。从已经开园的泡泡玛特城市乐园,到旗下IP涉足时尚走秀、电视节目等内容形态,都是在为其IP矩阵寻找“内容”这个终点,以构建更深的情感联结。
而光线》站上了无数内容创这构成了一个IP运营的“莫比乌斯环”。内容巨头向产品生态突围,产品大师向文化内核扎根。它们从环的不同两端出发,试图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闭环。
在这个闭环中,IP不再是单向流动的价值箭头,而是一个可以循环赋能的能量核心:内容的成功引爆产品消费,产品的普及反之沉淀IP的文化认同,为下一轮内容创新积蓄势能。
这或许是当下内容产业最值得关注的方向。一种典型的论调是,经济承压时期,精神消费与文化娱乐预算会最先被削减。然而,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的观察一针见血:“有的人不花钱,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产品和服务质量低,使用或体验不舒服?”
这句话极其适用于IP产业。消费者并未放弃为精神需求付费,只是对平庸和缺乏诚意的产品丧失了耐心。高质量的IP,通过对生命、商业与审美周期的精准管理,完全有能力穿越周期,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其真正的价值,不仅在于变现的“通路”,更在于其周期管理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