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新能源车险1年就盈利 比亚迪跑通“车企系”财险公司模式?
更新时间:2025-08-10 21:48:24 浏览次数: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带动车险赛道格局重塑,车企系玩家加速入场。

  作为拿下财险牌照的代表性企业,比亚迪旗下财险公司深度布局新能源车险领域,创新发展路径引发行业广泛关注。最新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比亚迪财险今年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达13.98亿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的规模。从盈利表现看,这家2024年还亏损1.69亿元的新锐险企,在今年上半年实现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盈利改善背后是综合成本率大幅优化。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财险综合成本率降至101.23%,较2024年308.81%的高位显著回落。其中综合赔付率为95.13%,而综合费用率仅6.11%,大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从行业规律看,财险公司普遍需要数年培育期才能实现盈利,而比亚迪财险运营1年即实现盈利的表现,是否意味着“车企系”财险公司依托产业链协同的独特模式已然走通?

  2023年5月,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完成对易安财险的全资收购,斥资将其注册资本从10亿元增至40亿元,随后更名为比亚迪财险,为布局新能源车险市场做好准备。

  自2024年5月正式开展新能源车险业务以来,比亚迪财险保费规模呈爆发式增长:2024年二季度车险签单保费0.67亿元,三季度跃升至4.85亿元,四季度进一步增至8.43亿元,短短半年内跨出一大步。

  最新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保险业务收入达13.98亿元,已超越2024年全年13.51亿元的规模;签单保费14.01亿元中,车险占比超99%,达13.89亿元。

  更引人瞩目的是其盈利表现,运营1年即盈利。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净利润3134.59万元,而2024年全年尚亏损1.69亿元。

  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卢克林在受访时表示,“财险业平均5~7年的盈利周期,比亚迪财险用不到12个月走完,核心在于‘车—险—数据’闭环。新能源车虽出险率高,但比亚迪将维修定价、零部件供应和理赔网络纳入体系内管控,叠加直销渠道主导下的低费用率,配合保单规模快速扩张摊薄固定成本,使盈利模型提前跑通。”

  新金融专家余丰慧则对在新能源车险整体承保承压的背景下,比亚迪财险凭借股东资源与技术能力实现逆势突围。

  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险行业整体承保亏损57亿元,承保的2795个车系中,137个车系赔付率超过100%,行业经营压力可见一斑。

  2024年,比亚迪财险综合成本率高达308.81%,其中综合赔付率233.92%,大幅偏离行业平均水平;到了2025年上半年,其综合成本率已骤降至101.23%,综合赔付率大幅降至95.13%,已经回归到行业平均水平线。

  这种改善背后,股东渠道与技术优势的深度赋能成为关键。一位车险市场观察人士向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车均保费为4395元,比燃油车高出63%。

  从车均保费数据来看,比亚迪财险2024年车均保费为4500元,今年上半年,这一数据下降至4300元,明显高于车险行业平均水平,但处于新能源车险平均水平线。较高的车均保费也反映出其业务结构的独特性。

  业内在受访时普遍认为,比亚迪财险的商业模式建立在极高的销量和庞大的保有量的基础之上。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为3140万辆,而比亚迪的份额远超其他新能源品牌。

  “这种规模优势不仅带来了足够的车险保费体量,也为其实现精准的客户筛选与有效压低赔付率提供了充足空间。”上述车险市场观察人士认为。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高销量为财险业务提供了稳定的客户业内认为,车企与保险公司结合并形成能力互补,是未来推动新能源车险业务实现更好发展的重要路径,而车企介入保险领域也已成为发展趋势。

  在此背景下,比亚迪财险的发展模式对其他新能源车企入局车险领域是否具有借鉴意义,引发业内思考。

  在余丰慧看来,比亚迪财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车企需要明确自身在特定领域的专业优势,并将其转化为保险产品的差异化特色。其次,建立高效的运营模式,比如采用直销减少渠道成本,利用数据分析优化风险评估。最后,车企应注重与监管机构的合作,确保合规经营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空间。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新进入者快速站稳脚跟,也为传统保险公司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和变革动力。

  王国军认为,比亚迪模式为其他车企提供了多方面的参考。比如,车企拥有庞大的车主群体,可将其直接转化为保险客户,快速扩大业务规模;通过车企和险企的深度融合,能够掌握车辆和驾驶数据,实现精准定价和风险控制,进而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直销渠道,不仅能降低费用,还能提升客户体验,增强客户黏性,同时便于开发符合车辆特点的专属保险产品,满足车主多样化需求;与售后服务网络合作,可有效控制维修成本,提高理赔效率;构建涵盖购车、用车、保险、维修的生态系统,能提升整体竞争力;利用数字化技术,可简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借助大数据分析,能精准评估风险,制定合理的保险方案,同时建立高效的理赔流程,提升客户满意度,降低赔付成本。

  卢克林提出,其他车企可学习三点:第一,要将车险视为整车生命周期管理的入口,而非单纯的金融副业;第二,自建售后体系是控制赔付的关键,若没有能力锁定配件价格,就不宜轻易涉足;第三,直销渠道是降低费用的最快路径,但前提是保有量大且用户在线化程度高。对于不具备数据密度、维修定价权和流量规模的新玩家而言,还是应踏实进行渠道合作,盈利周期并不会因为涉足车险领域而自动缩短。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