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对大气质量影响凸显,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5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召开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围绕的具体情况和下一步如何推动落实,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回答本月初发布的总体思路是按照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做好重点治理、依法治理和数智治理。
针对,裴晓菲向其次,围绕货车排放责任链条,推动生产厂家、运输公司、用车大户、检验维修机构等单位依法履行环保要求。
最后,围绕机动车个体分散、污染流动等特点,发挥科技装备和数智化手段作用,加强智能监管和问题识别,减少对守法者的打扰。
下一步,相关部门将扎实做好及相关文件的实施,重点做到“三个聚焦”。
第一个聚焦是聚焦第三方机构这个关键环节。对于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严格准入管理,增加环保审查要求。严格日常监管,重点查处使用软硬件作弊、伪造篡改检验数据、使用合格车辆代替应受检车辆、用合格气体代替尾气检验等弄虚作假问题。严格退出管理,对严重机构依法取消检验资格。对于机动车维修机构,落实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通过信息闭环规范维修行为,减少污染排放。
第二个聚焦是聚焦重型货车这个重点领域。依托现有货运治超站、重要交通卡口等,针对重点用车单位、物流园区等开展抽查,重点解决“三不两改一黑”问题,“三不”是指不正常使用污染控制装置、不正常添加尿素、不正常运行车载排放诊断系统,“两改”是指擅自改装污染控制装置、擅自篡改OBD,“一黑”指冒黑烟。
第三个聚焦是聚焦建立长效机制这个根本之策。从新车出厂达标、在用问题车召回、老旧车淘汰等全周期入手,推进机动车排放源头管理。加快跨行政区排放检验结果互联,实现检查记录全国互通,通过部门协作和行刑双向衔接严打造假。配强监管队伍和科技设备,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精准识别弄虚作假和超标排放问题线索,全面提升监管质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而污染物排放标准则是牵引“两新”的重要举措。生态环境部在加快推动排放标准制修订方面有哪些举措?
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司长赵柯表示,主要开展了三项工作。
首先,全面梳理,稳步更新。对180项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了全面梳理,逐项分析,制定了工作方案,提出制修订90项标准工作任务。其中对于标龄较长、内容较陈旧、不能适应当前管理要求的排放标准,明确提出修订要求。对于一些缺项、漏项的,提出新制定要求,要求制修订一批覆盖大气、水、海洋、噪声、固废、核与辐射等各个领域的行业排放标准。90项标准当中,按年度分配任务,目前已经发布了20项,另外还有10项已经进入行政审查阶段,即将发布。
其次,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经国务院同意,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印发了,生态环境部2024~2025年重点推进的12项标准已经纳入方案,对于这些重点按月调度,并在发布后做好宣传解读,保证标准有效实施。截至目前,12项标准已经发布了7项,还有5项正在按计划加快推进。
与此同时,精准治污,优化升级。目前已经修订完成了农药、淀粉、酵母、柠檬酸等行业的水污染排放标准;升级了焦化、煤矿、石化、化工等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完善了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污染控制标准。通过这些标准更新,牵引相关行业改进技术工艺,更新生产设备和污染治理设施。同时,还提升了铀矿冶、核动力厂等行业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完善了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核设施退役厂址风险管控等标准,促进放射性物质全链条安全水平的提升。
谈及下一步的举措,赵柯介绍,生态环境部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两新”的决策部署,加快推动排放标准制修订工作。在水污染物方面,要制修订酒类、肉类加工、食品、纺织等行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在大气污染物方面,要制修订铅锌、水泥、耐火材料等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还有机动车、摩托车、船舶等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在噪声方面,要制修订建筑施工、城市轨道交通等噪声排放标准。
“通过这些排放标准的制修订,加强重点行业关键环节管控,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相关行业生产设备和治污设施的迭代升级,推动产业绿色发展转型。”赵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