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陈扬帆由于坚持满仓操作,旗下有两只产品已被清盘。对此,陈扬帆曾对表示了否认。
更大的风波出现在2016年3月,彼时猛犸资产被曝有客户称自己买的私募产品不仅没赚到钱,还被基金公司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私下悄悄用缩份额法提业绩报酬。对此,虽然猛犸资产回应传言“不实”,但中基协很快宣布对某私募基金管理人业绩报酬提取情况进行自律调查,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相关风波爆发后,作为曾经风头正劲的行业“新秀”,猛犸资产就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了。今年3月中旬,该机构主动注销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中基协信息显示,猛犸资产注销时已清算产品达37只,其中2015年备案的有25只、2016年11只、2017年仅有1只。
这一段光阴的故事,也只持续了10年。
如果说几年前公募知名基金经理“奔私”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选择,那么近年来随着“公奔私”对基金经理的能力要求显著升级,可以看到这样的转型数量也在下降。
就在刚刚过去的3月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作为代销机构的义务。最受业内关注的其中一点在于,私募产品与私募管理人的准入标准首次明确,证券私募需满足“规模达到3亿+备案登记满3年”,过去明星基金经理“公奔私”的传统路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阻。
不仅如此,近两年从不少业内基金经理的任职方向上可以看出,“公奔公”已经成为了一个常态化选择。尤其是去年以来,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离职后都选择了加入其他公募基金公司,而非转战私募,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基金经理选择的变化。
有业内人士对另一方面,就算是曾经成功“公奔私”的基金经理,离开了公募基金的平台优势,市场也会在募资与渠道拓展能力、差异化投资能力、长期业绩稳定性等方面对其提出更高要求,合规风控能力也被摆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
“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重视信息披露透明度、合规管理、自律与声誉管理,同时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真正赢得投资者信任、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上述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