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杭州六小龙”热度不断攀升,引发外界对科技创新的深度思考。
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将眼光聚焦这一领域。他提到,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各项人才政策支持青年人创新创业,产生了不少“现象级”案例,但如何从“现象级”向“常态化”跃进,需要更好的政策、机制去固化。
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 马新强接受包括在内的媒体
建议优化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规模不断扩大,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推动青年人才创新创业,马新强此次准备的两会建议中还提到了科研资源的平衡问题。一方面体现在重要的创新资源、经费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代际垄断的现象,另一方面,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倾向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特别是掌握硬科技、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青年科创人才受益有限。此外,跨学科融合创新已经成为当下科技创新的重要趋势,但在现实操作中存在诸多难点导致融合不畅,目前资源分配多还是在单一领域内,导致跨学科创新投入有限。
“国家应该更加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在2月28日的中,马新强还提出,能力培养需与时俱进。高校学科专业的评估周期平均在5年,难以匹配快速迭代的科技趋势。比如香港理工大学在2023年开设元宇宙科技专业,国内其他高校暂时还没有。
就当前面临的问题,马新强提出了多种具体方案。他提出,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充分总结人才评价、科技成果评价等改革试点经验,凝结成“新标”上升为管理部门对相关单位的评价指标,明确评价内容、标准。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应根据国家部委要求,结合使命定位,完善本单位内部岗位考核评价,明确岗位职责,重点考察科研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避免简单以成果数量、项目层级、人才头衔来评价人才。
马新强还建议系统优化青年人才培养、支持计划。加强科技计划、人才培养等项目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按一定比例向科技企业倾斜,项目负责人不设职称和学历限制,允许科技计划项目在指南范围外自主提出研究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案,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跨学科、跨领域组建团队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