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跳动的自研机器人已进入量产阶段。消息称,自2023年开始,字节跳动AI Lab旗下机器人团队就在推进机器人量产,目前由字节跳动开发的机器人已累计量产超千台。而其量产的机器人形态是轮式物流机器人,没有用于分拣的机械臂,主要用途是在仓库、产线上运输包裹与零件,主要服务于抖音电商仓等字节跳动自己的业务。
对此,事实上,字节跳动为这场硬件“远征”准备的不仅是产能,还有模型。
今年7月,字节跳动Seed团队推出全新Vision-LanguageAction模型——Seed GR-3。据Seed团队介绍,该模型能够理解抽象指令、操作柔性物体,并具备良好的泛化能力。与以往依赖大量机器人轨迹训练的VLA模型不同,GR-3仅需少量人类示范数据即可微调适应新任务,大幅降低了部署成本。
并且,得益于改进的模型结构,GR-3能有效处理长程任务并能进行高灵巧度的操作,包括双手协同操作、柔性物体操作,以及融合底盘移动的全身操作等。
为充分发挥GR-3的能力,字节跳动还同步开发了通用双臂移动机器人ByteMini。该机器人具有22个自由度,采用独特手腕球角设计,可完成双手协同、精细抓取和在狭窄空间中的移动操作。ByteMini作为“身体”,搭载GR-3“大脑”,形成一套完整的身智一体解决方案。
字节跳动今年大力推动AI发展,而大模型若想更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不仅需要强大的“大脑”,还需要找到“硬件肉身”。在推进自研技术的同时,字节跳动也正借助生态资源扩大硬件布局。
目前,行业共识正越来越倾向于“软硬件一体”,字节跳动已在技术、投资、制造与生态等多个层面悄然卡位,为其在具身智能领域的长期发展做足准备。
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接受在盘和林看来,自研是为了让字节跳动拥有AI+的能力,未来可以用AI赋能旗下内容平台。而投资可以补不足部分,吸收外部团队的技术,获得算法、算力、减速器、电机等。其核心目标,既为了现在业务,也为了抢夺入口。
同时,盘和林也指出,对于字节跳动而言,其在具身智能方面最大的机遇是有直接流量入口,所以在商用上具备更好前景。而其挑战,在于字节跳动在执行控制方面缺少技术积累。“互联网公司搞机器人大脑还好,搞关节、四肢、小脑都是短板,需要引入外部技术。还有另外的挑战,就是字节跳动如何解决如今具身智能应用场景少的问题。”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中国具身智能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据IT桔子数据显示,2023年具身智能投资事件仅有28起,2024年则增长超1倍至77起。截至2025年9月5日,年内国内具身智能行业投资事件共148起,总投资金额达184.18亿元。
今年以来,具身智能正成为互联网大厂争相布局的新赛道,京东、阿里、美团等大厂已经在明显提速,其中尤以京东的势头最为迅猛。
5月至7月,京东在具身智能领域“六连投”,接连押注智元机器人、千寻智能、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RoboScience、帕西尼等6家企业,覆盖从人形机器人到运动控制等多个关键技术节点。同时,京东推出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将其AI对话能力植入机器人、机器狗等硬件,强化产品智能化与场景协同。
阿里和美团同样不甘示弱。“阿里系”的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不仅在今年6月联合领投宇树科技C轮融资,蚂蚁集团还投资了钛虎机器人、星尘智能、星海图等3家研发人形机器人的企业,以及灵巧手研发商灵心巧手。而阿里巴巴在近一年时间里,投资了逐际动力、星动纪元、源络科技、宇树科技等4家具身智能企业。
美团则侧重于具身智能的落地,通过银河通用布局无人药店及智慧零售,并投资了宇树科技、自变量机器人以及星海图等多家具身智能企业。
产业资本的助推,正通过协同研发与场景赋能,加速具身智能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在今年8月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机器人已更多融入实际生活场景。咖啡与煎饼机器人展位前的观众排起长队等待制作餐品、在机器人当店员的便利店中买瓶水用时不超过一分钟……机器人产业正逼近商业化爆发的临界点。
互联网大厂争夺的不仅是当前物流、制造等有限场景,更是未来家庭服务、医疗健康、人机交互等更大市场的入口机会。围绕下一代智能硬件的“暗战”中,大厂们正在生态构建、数据积累和场景落地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