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关注应急信息。及时通过电视、广播、社区通知等渠道,获取最新的海啸预警、撤离指令和安全提示。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协助他人脱离危险。
第一,自动化程度高。现有系统集成了地震数据获取、分析、参数计算,震源机制解算,事件报警,海啸实时计算,海啸产品生成,多渠道发布等诸多功能环节,实现了流程自动化,大幅减少了人员手动工作。
第二,定量化程度高。与早期系统只能根据人工经验做预报相比,现有系统能够为沿海不同地点提供定量化的海啸到时、海啸波幅等预报结果和警报等级,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三,计算速度快。利用GPU并行的海啸数值模型和定量数据库技术,现有系统可以在1分钟内计算出海啸结果。
自2019年正式提供海啸预警服务以来,南中国海区域发生海底地震事件38次,预警中心制作发布了76期海啸预警报产品,数次事件监测到了明显的海啸波。海啸预警产品发布时效基本在6~10分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可针对不同场景和群体定制精细化科普内容
2020年以来,区域中心分别为中国香港天文台、中国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提供多次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相关业务培训,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公众应急科普方面的工作:
针对不同场景和群体量身定制精细化科普内容。针对不同场景,可区分高风险区域如沿海低洼地带与低风险区域的科普内容。
针对特殊群体如老人、儿童、外来游客等设计特定的科普材料。
拓展多元传播渠道,打通“最后一公里”。推动社区和基层联动配合,指定社区应急科普宣传员,结合 “防灾减灾日” 开展社区演练,为民众宣传海啸识别和疏散撤离信息。
利用短和社交平台,制作 “1分钟应急指南”,强化家庭应急准备,提高主动防范意识。推广家庭应急包清单,鼓励公众分享自家的应急准备。
通过以上措施,让公众从了解信息向掌握应对技能转变,从而在灾害来临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