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健康顾春生:中端医疗险应平衡普惠性与可持续性 医疗险研讨会②
更新时间:2025-07-18 02:33:16 浏览次数:

  当前,商业医疗险市场竞争已进入深水区。行业如何突破增长桎梏、明晰发展路径,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7月10日,会上,嘉宾们立足业务一线实践,充分交流、碰撞思想,带来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观点,为商业医疗险行业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医保“保基本”的定位下,DRG/DIP改革催生特需医疗、康复、护理等新市场需求,也让商业健康险思考自身的定位。

  “多家行业头部公司开发了中端医疗险产品,覆盖公立医院国际部/特需部、私立医院的产品,纳入创新药械,满足中高收入群体需求。”在闭门研讨会上,人保健康上海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顾春生在分享对中端医疗险市场观察时表示,一些较为典型的产品以差异化设计引爆市场,精准触达“亚健康中等收入群体”,该类产品是否真正构建了“需求洞察—风控创新—生态协同”的全链路能力,平衡普惠性与可持续性,最终实现长期价值,值得密切关注。

  除了加速增长的医疗险,在谈及细分功能型产品突破时,顾春生提到,业内加速布局护理险、失能险,如人保健康推出税优终身护理险、“青山在”失能收入险等,覆盖多种特定疾病和意外伤残,持续性给付填补收入缺口。

  
 

  人保健康上海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顾春生

  构建三级产品矩阵破解供需不匹配

  中国健康险市场历经二十年快速发展,规模已从2005年的不足300亿元跃升至2025年的近万亿元,实现跨越式增长。然而,行业深层次挑战逐渐显现,成为亟待突破的发展瓶颈。

  顾春生指出,当前健康险市场呈现显著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百万医疗险占据主流但同质化竞争加剧,推高行业费用率;另一方面,中高端医疗险、护理险、专病保险等细分领域供给不足,群众购买意愿偏低。尤其在创新药械保障领域,2024年商业健康险支付规模仅124亿元,主流险种对创新药械责任纳入有限,带病体人群的专项保障产品稀缺。这一困境背后,是商业医疗险设计缺乏权威的医疗、医保、医药数据支撑,创新药械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跨行业数据合作深度与应用场景仍需拓展。

  渠道效能瓶颈亦不容忽视。顾春生分析,传统个险渠道受人力成本高企与监管趋严影响增速放缓;互联网渠道虽保持高速增长,但面临用户教育不足、逆选择风险等问题;团体保险则因综合成本率高企,长期面临盈利难题。

  针对上述痛点,他将构建三级产品矩阵视为破局关键:基础层面向全人群,优化“惠民保”产品,通过政府联动与医保个人账户支付撬动家庭参保;中端层聚焦中等收入家庭,开发衔接DRG缺口的专项产品,覆盖特需医疗、外购药保障及直付网络;高端层服务高净值人群,在高端医疗保障基础上提供全球医疗资源接入。

  值得关注的是,为应对DRG/DIP改革影响,行业加速布局中端医疗险。顾春生认为,业内已积极探索相关产品,精准触达曾被传统保险拒保的非标客群,尤其是41岁至50 岁“亚健康中等收入群体”,这类人群有商业保险意识且具备支付能力,但因慢性病或既往症被传统保险拒保,对确定性医疗资源需求强烈。未来,行业需验证相关产品能否构建“需求洞察—风控创新—生态协同”全链路能力,在普惠性与可持续性间找到平衡,实现长期价值增长。

  建议政策协同,共建带病体风险池

  当下,带病体医疗险的发展正面临“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的突出矛盾。

  顾春生指出,目前商业健康险主要覆盖15%的健康人群,而轻症、重症及慢病人群的保障明显不足——包括2.45亿高血压患者、1.3亿糖尿病患者在内的群体尚未被充分纳入保障范围。从消费潜力看,带病体人群家庭年均保费预算达5887元,高于健康人群的4670元,且88%的已购用户计划续保或加保,需求端动能强劲。

  供给端则呈现“规模小、品类集中”的特点。数据显示,2024年带病体保险市场规模约120亿元,同比增速50%,但产品形态集中于三类:不限制患病状态的惠民保、费率可调长期医疗险,以及癌症、糖尿病并发症等专病复发险。从市场参与度看,仅12家险企推出带病体专属产品,覆盖病种集中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非标体人群医疗险渗透率不足5%。在4亿带病体人群中,90%未获得商业保障,例如乙肝患者可投保产品不足10款,且免责条款严苛。

  顾春生分析,该领域的核心挑战在于:一是数据壁垒与定价难题,医疗数据分散导致险企缺乏带病体人群长期病程数据,精算依赖有限样本,易引发定价偏差;二是风控逻辑冲突,带病体保险需通过动态健康管理降低出险率,与传统保险“低频高损”运营模型不兼容,部分产品通过“责任缩减”控风险,削弱了保障价值;三是普惠与盈利难平衡:惠民保因低价吸引带病体投保,但健康体参保意愿下降推高赔付率,专病保险则受限于受众规模,风险分摊能力不足。

  针对上述痛点,其建议产品创新转向“动态共担”,通过分层设计细分风险,如百万医疗险扩展自筹资模式、惠民保扩大人群共济;聚焦高发癌种开发复发险,探索“按疗效付费”等。他还建议政策协同,共建带病体风险池,建议由政府牵头建立省级特定带病体风险防范机制,支持保险公司研发产品,协助宣传推广,做好托底,鼓励市场寻找解决办法。

推荐图文

鄂ICP备2024040700号-2
武汉砺行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数据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