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觉得很有意义才买的。”
近年来,收藏品市场钱币方面一直火热,退出流通的人民币以及一些古钱币收藏备受追捧。日前,就有不少收藏爱好者在平台晒出自己的收藏,有的是从银行购买,也有的是从其他渠道入手。
其中有投资人就对不过,与之相对的,在一些网络投诉平台上,也有不少投资人提到,类似的收藏品通常会面临流动性问题。希望通过购买此类产品实现资产保值升值的投资者,更应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或在购买时更加慎重。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将于10月1日施行,旨在规范代销业务全流程。
其中,银行需对合作机构实施名单制管理,从源头杜绝“无照驾驶”;禁止捆绑销售、承诺保本收益;需持续跟踪产品风险,督促合作机构尽职履责,而非“一卖了之”。
具体来看,从多方面强化约束:一是准入严控:商业银行总行需对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确定合作机构资质审查标准,明确准入条件和程序,建立并有效实施对合作机构的尽职调查、评估和审批制度。二是销售规范:商业银行应当以显著方式提示客户关注代销产品的发行机构、产品属性、主要风险和风险评级情况等。
新规实施后,中小银行代销标准化产品占比预计会上升,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深耕”。尽管新规剑指乱象,但在前述城商行人士看来,银行代销业务仍存三大顽疾。
一是考核机制扭曲。保险、金钞等代销任务与绩效深度绑定,导致“误导销售”屡禁不止。有银行保险销售指标是存款的数倍,完不成任务就要扣绩效。
二是产品定位模糊。类似“人民币大全套”的商品化金融产品,既非货币也非标准化投资品,监管归属不清。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担心,代销收入是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某国有大行人士指出:“‘人民币大全套’这类产品,银行更像是‘商品搬运工’,而非风险管理者。”新规强调银行需履行“适当性义务”,即根据客户风险承受能力推荐产品,但实际操作中,部分银行仍以“任务完成度”替代专业判断。
代销业务的本质是银行以信用为媒介连接资产端与客户端。
某资深业内人士亦指出,银行应回归‘买方顾问’角色,而非仅充当发行方的销售渠道。
这类代销产品易在哪些方面损害公众对银行的信任?对银行有哪些负面影响?如何规范银行代销业务?苏筱芮表示,纪念币、纪念钞是商业银行代销的常见种类,常常摆放在银行网点的显眼位置,民众出于收藏爱好、增值等需求等购买此类纪念币。但这些产品鱼龙混杂,银行推介时销售人员往往强调“升值潜力”,而忽略发行方、回购等途径介绍,民众购下后发现与宣传内容有所出入,将会有损银行机构信誉,此外还可能产生一些连带反应,例如民众将此前持有的银行存款、理财取出或赎回,对银行留客带来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