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清晨的第一杯咖啡,纽约时间早上7点,罗伯特·佐利克接受了从白宫到华尔街再到世界银行,如今回到哈佛学府,佐利克说自己更像是一名“已故的基辛格博士和我有诸多共同观点,我很尊敬他,他在打开尼克松总统和毛泽东主席的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佐利克回忆道,“说起来,我第一次到访中国是在1980年,这45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恢复了在世界大国舞台中的地位。”
如今,中美关系固然挑战重重,但佐利克鲜明反对美国的“技术脱钩”之路。他说:“陷入中美冲突——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将导致无法估量的代价和危险。”这位“中国通”也不认为美国的“出口管制”会阻止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科学及生命科学等高科技领域的发展,“DeepSeek就是最好的例子”。
2025年,佐利克再次用自己当年提出的“利益攸关方”来定义中美关系。“利益攸关方也参与竞争,但它们之间的分歧处理,应在共同利益的大框架内进行。我们值得为‘共同利益’而努力,中美的共同利益还应该继续增长。”
以下是佐利克在2025年3月初与
学者型的前政要
“我经常借鉴历史来思考政策”
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的国家历史就是一段曲折向前的外交史。翻开佐利克的新书,关于美国的第一个外交官,就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头像被印在100美元纸币上的本杰明·富兰克林。
细数一段段美国外交往事,佐利克多次用“实用主义”来论述美国的外交政策——外交人员为了解决问题而做出现实的努力,他们专注于在特定事务上取得成功,而非生搬硬套某种理论。带着这样的思维方式来看美国的外交,就能理解很多行为背后的动机,甚至能预判一些行为。
我不想提出像国际关系一样的理论结构,我只想说,历史比理论更复杂。我们试图从历史中汲取灵感,但我们试图总结的那些经验都并非硬性规定。当面对今天的外交问题,我们必须理解现实中的力量是什么。外交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实用主义是我希望大家借鉴的思维方式。
反对“新冷战”论调
“人们说全球化在倒退,但我认为仍然活跃”
因佐利克在中美关系问题上的善意和富有建设性,他成为美国对华“强硬派”声称的“少数派”。当前,中美关系无疑充满挑战。2020年,佐利克曾在刊发题为的。
中,佐利克沿用“实用主义”的思路,提出:“一些新冷战‘斗士们’反对中国,但他们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应该关注结果,而不仅仅是宣泄情绪。”“如果认为与中国合作不符合美国的利益,那就大错特错了。”
但正如我此前所言,我认为美国应该从基本线上制定对华策略——须避免冲突以及可能发生的误判,尝试管理差异化并寻求一些共同利益。
人们常说,现在的全球化是倒退的,但我对他们的回答是:让我们看看现实,全球化仍相当活跃。气候、资本、生物安全、贸易等领域,全球都有密切的合作与交往,尤其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是无法阻挡的。
在过去的45年里,中国变化之大,难以言喻。我在世界银行工作时,总会努力走出北京和上海,去中国各地看看,比如四川、内蒙古。我这么做的部分原因是,如果只去北京或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就无法全面了解中国及中国人民。虽然我是个外国人,不会说中文,但这样做有助于我以一种不同的视角感受中国的变化。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人民非常勤劳,他们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显而易见,现在中国的经济转型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国际舞台上重新确立了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并为全球多个国家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佐利克与无论如何,回想我在1980年第一次访问中国,现在中国年轻人所处的环境要好得多。你们“坐”在我面前穿着鲜艳外套,而当时我看到的人几乎都穿着蓝色和灰色。仅从这一个小细节就足以说明中国的发展,更别提前面我们讲到的那些中国取得的成就了,中国和中国的年轻人正在影响世界。
限制难以阻挡科技发展
“DeepSeek将AI推向低成本,引发国际竞争”
佐利克,这位从政20余年、现年72岁的美国政界“中国通”,不仅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游刃有余,更对前沿科技保持着年轻人般的热情与敏锐。他用政治家的智慧观察科技,用科技的视角思考国际关系。
他深知技术领域的适度“脱钩”不可避免,但极力主张管控冲突,避免全球经济碎片化。在与我个人的观点是,从经济历史的角度来看,出口管制或许能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我认为它无法阻止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或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发展。事实上,DeepSeek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DeepSeek借鉴了OpenAI的部分成果,但它是一个开源系统,正在推动人工智能向低成本应用的方向发展,这也在国际上引发了竞争。
在全球化浪潮中,与那些站在时代前沿的思想家对话。我们为你打造了一个独特的互动平台。点击超链接,体验融媒体产品:我已经70多岁了,我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保持身体健康。一些未来的挑战,留给你们这一代来解决。
聆听佐利克最新观察之余,来拆一枚海外巨匠的“思想盲盒”。点击超链接,体验融媒体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