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汇集地,在服务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应用加速演进,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和青年科技后备军迫在眉睫。
该如何立足产业实际,进一步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高校该如何培养人才,紧密贴合技术创新的需求?针对这一系列问题,
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战略人才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变量
但受限于政企校之间“温差”“时差”“落差”等影响,尚未完全发挥出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二是校企间直联渠道有限,导致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技术创新挑战之间有“时差”。
三是缺少成熟、完善的协调机制,导致各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预期与收益有“落差”,制约了创新生态的多样化发展。
我认为,从肖弘到“Manus”,华科人正在用实践证明——当教育链精准对接产业链,当实验室创新赋能生产线,“中国智造”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开辟新赛道。
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时差”对接
打造“一院一中心一专项”的卓越人才培养新范式,进而形成全国性的协同创新网络,促进创新要素的跨地区、跨领域流动和共享。
针对中小企业的“长尾”人才需求,应引入地方政府力量,形成“政府—高校—企业”联合体,对中小企业的卓越人才共性需求进行整合,再协同高校开展合作。同时,这一机构还能为中小企业争取政策扶持、资金奖励、融资服务等,解决中小企业成长的其他问题,助其更好发挥灵活性高、创新力强、细分市场专注度高等优势。
此外,还应进一步拓宽校企沟通对接的渠道。卓越工程师培养离不开多主体广泛参与的行业交流平台,要依托现有的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产学研联盟等平台,开展高频对接,打破校企信息不对称。
同时,应由政府牵引设立更多的第三方校企交流对话机制,进一步鼓励企业技术骨干和高校教师双向交流,大范围、多层次地组织企业技术人员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导师,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参与实际项目研发,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时差”对接,实现工程教育体系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升级。
当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需要充分认识
学校必须彻底打破“平均主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一些大学存在资源配置效能不高、激励效力不明显、资源使用效益评估不精准等问题,导致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难以对接区域和产业发展重点,更难以激发多方合力超前谋划、提前布局及主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是要突破旧有的治理理念、组织模式和发展惯性,以突破性组织系统创新确立自身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独特地位。突破性组织创新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生产理念的变革和创新,更要将技术与程序创新、管理创新整合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大学和外部制度环境的紧密互动中实现内部治理制度与结构优化。
二是要尽快提升资源配置的支撑力和精准度,加快建立以绩效为导向,以“目标定任务、任务配资源、绩效看质量”为原则的重点突出的资源配置新体系。
学校必须彻底打破“平均主义”,明确资源配置有针对性地向重点学科和关键事项倾斜,加大对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投入,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